2007-07-30

Shadow Land - C.S. Lewis

前幾年在香港上映一部很有水準的片子「影子大地」,但沒多久就下片了,大概是因為香港對「影子大地」中的主人翁 C.S. Lewis 太陌生的緣故吧!

Lewis 是英國文學界,相當有名的作家、牛津大學教授、擁有暢銷著作作者等身份,能言善道,每回演講都吸引上千人聆聽,恭敬的筆記。他最擅長的演講題目是:「苦難的意義」,「神蹟是否可能?」「愛到底是什麼?」,再而肯定上帝的全能與愛。

其實 Lewis 的信仰歷程很迂迴。他從傳統基督教走向嚴苛的教義要求,走向追求靈異的神秘主義,又走向唯物無神論,再專研佛學,最後再回到基督教信仰,然後成為基督教的衛道者。

Lewis 曾跟隨邏輯學大師,所以很重視理性思辯,他衛道的方式也最擅長用理性思辯。這可從他的「如是基督教」「痛苦的奧秘」「神蹟」「人的見棄 」四本書看出來。這幾本書處理的是千古疑難:上帝為何存在?為何這位上帝必然是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基督教的倫理是什麼?上帝的屬性包括三位一體是什 麼?上帝如果是全能全善,為何會有邪惡?為何會有痛苦?為何受造的人會有墮落?科學世代還會有神蹟?科學世代的危機為何?他反應敏捷,能迅速的指出別人陳述思想中不合邏輯之處,對自己的陳述也相當講求符合邏輯。在「如是基督教」一書中,我們會發現他是傳承「湯瑪斯阿奎納」的目的道德論證,但用的是現代的例子。而 Lewis 相當強調基督教信仰是符合理性的,反倒無神論或泛神論多神論是禁不起理性思辯的考驗。

儘管 Lewis 的邏輯思辯,如此嚴謹搖不可憾,但與他同學校的教授們,卻酷愛跟他爭辯,說他是用簡單的答案(邏輯),去面對一個複雜的問題。Lewis 很敢於面對挑戰,雄辯中經常處於贏的局面。不過,Lewis 最著名轟動國外的作品,卻是他的童話故事「那裏亞童話集」,這整套故事中又以「獅王、女巫、衣櫥」最有名。這整套童話,其實就是把他雄辯而堅信不移的信仰,用童話譬喻的方式描述出來。

所以「影子大地」電影一開始,我們就看到牛津大學幾位教授跟他台槓,談到他那裏亞童話集中的「獅王女巫衣櫥」不合邏輯:一個單身光棍老教授家,怎麼會有女人的皮大衣?飾演 Lewis 的Anthony Hopkins 則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 ,反而渾然忘我的,談起衣櫥裡的世界:「那是個充滿Magic 的世界 ... 。」

直到六十歲以後,Lewis 的理性思辯,突然面對到殘酷的考驗。他愛上了一個自美國來,名叫 Joy 的女詩人(Debra Winger 飾),又經歷了她的死。這女詩人是用她的人生,在詮釋 Lewis 最擅長的講題。她被丈夫拋棄,身邊帶個孩子、猶太人、破產。她活在苦難中,對愛卻完全沒有放棄,勇敢樂觀的面對她悲慘的人生。

電影中描述 Lewis 與 Joy 見面時的對話。Joy 說:「經驗是重要的。」 Lewis 說:「知識是重要的。」 Joy 說:「書本讓人安全。」言下之意,從書本中得知關於愛與苦難的知識,即或能辯倒群雄,卻是不真實的,因為當事者完全沒有經驗。

Lewis 其實已經愛上了她,但是卻不知道自己愛上了她。他盡一切可能幫助她,甚至跟她假結婚,好讓她可以在英國居留。但是,直到聽聞她得了骨癌末期那一刻,他才明白他有多愛她。於是他決定跟她再結一次婚,是在神、在人面前,正式定下的永不後悔的婚約。

Joy 的一生徹底經驗苦難,她嘲諷似的說,自己經驗的苦難是一點折扣不打的。但她的勇敢與樂觀,與她對苦難的熟悉,使她在面對苦難死亡時,比 Lewis 更早預備好。電影中描述有一次他倆愉快的出外旅遊,當時 Joy 病情控制的很好,Joy 在愉快的氣氛中跟 Lewis 談及死亡,Lewis 不願談,Joy 就跟他說:「現在的快樂中,一定蘊含未來的痛苦,這是生命的交易。」後來 Joy 病情復發,無法挽救,Joy 面對痛苦無比的 Lewis ,也勸他說:「你必須放手,讓我走,」 Joy 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 I am at peace with God 」。

反觀 Lewis,是在跟 Joy 的愛情與 Joy 的死亡中,才開始刻骨 銘心的經歷他最熟悉的「真愛」「苦難與死亡」「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全能良善?」「上帝為何對苦難置之不理?」「為何沒有神蹟?」。誠如 Joy 所說,書本、知識、理性,是「安全」的,經驗卻是痛苦無比的。 所有 Lewis 的講演,文字處理過的信仰真義,當他發現他必須「活出來」,卻在這過程中,他的信仰崩潰了。這就是他後期作品「卿卿如悟( A Grief Observed) 」的內容。

「卿卿如晤」文章平實平淡,像小小的散文,完全失去他一向的犀利睿智,甚至在文章中潛藏著懷疑的哀傷,以及忿怒不平的情緒。再也沒有像他過往一樣,給予那麼肯定的答案。但是,這本書卻可以說是他最偉大的作品,沒讀完這本書,就無法完全理解 Lewis 所有精彩好文的深意。因為這本書「卿卿如晤」,讓我們對 C.S.Lewis 有全新的看法。Lewis 是在走盡思辯理性後,發現自己竟然有朝一日,對理性完全默然無語。信仰只剩下「啟示與信心」這麼簡單,又完全無法言說的境界。他說:現在爭辯都已無益,日子慢慢過去,上帝還是安慰了他。

為什麼上帝要容許 Lewis 在 60 歲以後,去經歷一個他曾爭辯無數,及早已知道答案的「提問」?

Lewis 在他出名的童話作品「最後之戰」中,有一段對新天新地的描述 :「這個世界,是未來新天新地的 Shadow of Land。」

這卻恰好也說明了他的一生。理性的知識,是真實經歷的 Shadow of Land ,真實,是焚而不毀仍能存留下來的,無法思辯證明言說的「信心」。 Lewis 這一生,在上帝手中是個奧秘,上帝先讓他寫出他將要經歷的,再讓他從經歷中得知信仰的層層奧秘。他這一生就是一層層的 Shadow of Land ,死後在新天新地的與 Joy 相遇。即使現世,包括「卿卿如晤」,都是 Shadow of Land。

描述 Lewis 這則經歷的電影「影子大地」,原文就是「 The Shadow of Land 」,就是出自「最後之戰」中 Shadow of Land 的典故,Lewis 對 這一段的文學靈感,是出自聖經:「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歌林多前書十三:12 )

  

2007-07-20

生命就是如此

什麼都沒有發生,
同時也什麼都無足輕重,
然後我們都發現 ......

原來生命就是如此。

是不是將悲傷,好好的掩蓋著,
就不會覺得痛了?

是不是將心愛的人,安穩的埋藏在心裡,
就不會覺得想念了?

是不是在轉得很快的城市裡,跟著人群轉,
那不願再被想起的回憶,
就會漸漸被淡忘?
舊事都變成了想像?
一切都像沒有發生一樣?

可是你聽得見微風傳來的話語嗎?
你感受得到陽光的溫度嗎?
你看得見陌生人的笑容嗎?

一些很細微的事令我想起,
有時候,心裡涼涼的,感到有一點痛,
我沒有告訴人。

因為我仍然相信,
只要我一直把悲傷好好的掩蓋著,
我就不會覺得痛了。

  

2007-07-18

Type No. Six

Have quite an enjoyable chat with friends about the Enneagram Type No. Six last Saturday. Below is a brief summary about Type Six as if viewing from a Six:

The Questioner (the Six)
Questioners are responsible, trustworthy, and value loyalty to family, friends, groups, and causes. Their personalities range broadly from reserved and timid to outspoken and confrontative.


How to Get Along with Me

  • Be direct and clear.
  • Listen to me carefully.
  • Don't judge me for my anxiety.
  • Work things through with me.
  • Reassure me that everything is OK between us.
  • Laugh and make jokes with me.
  • Gently push me toward new experiences.
  • Try not to overreact to my overreacting.


What I Like About Being a Six

  • being committed and faithful to family and friends
  • being responsible and hardworking
  • being compassionate toward others
  • having intellect and wit
  • being a nonconformist
  • confronting danger bravely
  • being direct and assertive


What's Hard About Being a Six

  • the constant push and pull involved in trying to make up my mind
  • procrastinating because of fear of failure; having little confidence in myself
  • fearing being abandoned or taken advantage of
  • exhausting myself by worrying and scanning for danger
  • wishing I had a rule book at work so I could do everything right
  • being too critical of myself when I haven't lived up to my expectations


Sixes as Children Often

  • are friendly, likable, and dependable, and/or sarcastic, bossy, and stubborn
  • are anxious and hypervigilant; anticipate danger
  • form a team of "us against them" with a best friend or parent
  • look to groups or authorities to protect them and/or question authority and rebel
  • are neglected or abused, come from unpredictable or alcoholic families, and/or take on
  • the fearfulness of an overly anxious parent


Sixes as Parents

  • are often loving, nurturing, and have a strong sense of duty
  • are sometimes reluctant to give their children independence
  • worry more than most that their children will get hurt
  • sometimes have trouble saying no and setting boundaries

To be continue ......

  


2007-07-12

Judgment 判斷

現代人似乎都不大喜歡為自己的行為或決定負責,是不是現代人都太傲慢 (arrogant),還是太無知 (ignorance),抑或不認為自己應該為自身的安危負責,往往因為準備不足,遇有事故,第一時間就是找人幫忙,隨之而來的就是投訴救援人員遲到,又或者抱怨其他人袖手旁觀。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在行事之前是否有估量過自己的能力,又有否會搜集多一點的資料,增加一點常識,以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又或壓根兒避免身陷困境的機會,這樣才不會動不動,就動用大量社會或他人的資源,來滿足一己之私了吧。

今年初夏的一個週未,發生了一件小事情,令我再度沉思有關個人判斷與責任的問題。

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當天在會所的泳池內,有個小男孩,大約有八、九歲了吧,兩條手臂上戴著浮泡,原本在泳池中,載浮載沉,好不開心,不一會,他的媽媽,一個樣貌娟好的年青少婦,可能是想試試兒子的泳術是否有所精進了吧,把兒子戴著的浮泡除下,催促兒子由泳池的這邊,徒手游到另一邊去。當時我剛完成了當天的游泳練習,靜躺在泳池旁的沙灘椅上享受著刺熱的日光浴,小男孩的媽媽就站在我身旁不遠處,說老實我由於剛在水運動了三十多分鐘,雖然有點兒眼睏,但在看到男孩放棄手臂上的浮泡,多慮的本能令我不其然的,一直有意無意間地注視著那小男孩情況。

小男孩奮力的游了到對岸,但他的媽媽可能還想試試兒子的能力,兒子亦想表演給媽媽看看他的本事,於是又由另一邊游回來,可是這次,他們倆似乎都高估了小男孩的能力了,男孩游到中途,池水最深處,開始慌亂,吞了幾口水後,更形慌張,只見他的頭直往水中沉下去,兩手在水面上亂愰。在岸邊的媽媽看著兒子,此時亦慌亂起來,顯然她是不諳泳術,完全沒有想過下水救兒,當時救生員卻又相當遠泳池的另一角,小男孩由於已接近沒頂,再也無力叫喊,媽媽又似過於慌張,竟然沒有大叫,只懂在池邊直踩腳,忙亂間我連崩帶跳下了水,用已多年沒有應用過的拯溺技巧,把掙扎中的男孩托上水面,然後再把他帶到岸邊,可能已太久沒有救人了吧,過程中自己亦喝了不少池水。當把男孩救回岸邊後,男孩的爸爸剛巧來到泳池了,隨之而來就是媽跟爸的罵戰,當此情勢,我就悄然離開,旁邊外籍人士都豎起姆指向著我,反為當事人太專注在他們的爭吵中,已無暇顧及其他了。

離開泳池去更衣室的當兒,我一直在想,這件小童遇溺事件,原本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設想媽媽若要測試兒子的泳術,她大可以沿著池邊,逐步引領兒子前進,這樣既可以使兒子不會鬆懈,又可以在遇上困難時,兒子便能立刻扶上池邊,這全在乎媽媽是否怠惰,又或者是對能力、環境的判斷出了問題。這件事件的發生,只是令我感到,現代城市人,似乎不欣賞判斷力,又或者已經失去了判斷力,把判斷應否進行一件事的責任,全都放在政府,又或者放在主辦單位上,自己對危險的標準,如有意外發生,主要的責任都會是他人的,而法庭過去十多年很多案例,都把賠償的責任大部份都放在第三者身上,當事人本身對自己沒有作出適當的衡量,反為責任最少。雖然我依然的相信,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是相當刻己,但正正有少數人妄顧這些,結果所有人都受牽連,正是一人犯罪,千人受罰。

這引生出來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有不少人在進行郊遊、行山這些體力消耗大的活動時,都像不會選擇日子時間,在最炎熱的天氣,最惡劣的時份行山,記得我以前居所附近的流浪狗,也懂得在盛暑之時,不會作出遠行的決定,常常避在樹蔭,靜待炎夏過去,是不是現代人真的太傲慢,還是太無知,我也沒有答案了 ……

  

2007-07-11

等著我吧……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
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陰雨,
勾起你的懮傷滿懷。

等到那大雪紛飛,
等到那酷暑難挨,
等到別人不再把親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古腦兒拋開。

等到那遙遠的他鄉,
不再有家書傳來,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懶──都已倦怠。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們口口聲聲地說──算了吧,
等下去也是枉然!

縱然愛子和慈母認為──
我已不在人間;
縱然朋友們等得厭倦,
在爐火旁圍坐,
啜飲苦酒,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
千萬不要同他們一起,
忙著舉起酒盞。

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 ......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敗!
就讓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說我僥幸──感到意外!

那沒有等下去的人不會理解──
虧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
從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來。
我是怎樣死裡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兩個人明白,
只因為你同別人不一樣,
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摘自:康斯坦丁.西門諾夫 1941

Wait for me ......

Wait for me and I'll be back ……
But you have to wait with distress,
Wait till this sullen moody drizzle
With your gloom and rack

Wait till snowstorms seal the way,
Wait till summer's heat that ache,
Wait till others give up their hope on love ones
And put aside everything beyond the day.

Wait till no more mail
From home far far away
Wait till all others who stayed
Become frustrated with ennui.

Wait for me and I'll be back ......
Do not wish well for those
Who know so well the knack
Teach you not to stay and to forget

Let my mother and my lad
Believe that I was already dead;
Let my friends wait till weary,
At the fireside
Lift the wine of grief and clink
To my departed soul
Stop and make no haste to drink
Alone amongst them all
You have to hang on for me

Wait for me and I'll be back ......
Defeating death once again
Let those could not stay and wait
Said I was fluke and be amazed
For those who did not stay,
They will never recognize
That’s your wait with distress
In the midst of the battle blaze
Saved me from my fate.

How I escape from Azrael
Just you and I shall realize:
Cause you are not the same
You knew how to wait ……

譯於 2008 年4月18日, 星期五
Originated from Konstantin Simonov 1941

Жди меня, и я вернусь.
Только очень жди,
Жди, когда наводят грусть
Желтые дожди,
Жди, когда снега метут,
Жди, когда жара,
Жди, когда других не ждут,
Позабыв вчера.
Жди, когда из дальних мест
Писем не придет,
Жди, когда уж надоест
Всем, кто вместе ждет.
Жди меня, и я вернусь,
Не желай добра
Всем, кто знает наизусть,
Что забыть пора.
Пусть поверят сын и мать
В то, что нет меня,
Пусть друзья устанут ждать,
Сядут у огня,
Выпьют горькое вино
На помин души...
Жди. И с ними заодно
Выпить не спеши.
Жди меня, и я вернусь,
Всем смертям назло.
Кто не ждал меня, тот пусть
Скажет: - Повезло.
Не понять, не ждавшим им,
Как среди огня
Ожиданием своим
Ты спасла меня.
Как я выжил, будем знать
Только мы с тобой,-
Просто ты умела ждать,
Как никто другой.

Константин Симонов 1941

  

產品的真正價值

磁式錄音帶是奠定我們公司日後營運的關鍵。至於硬體的機器構造,則簡直就是件完美的藝術品。雖然我們在一九五零製製造的錄音機體型笨重,但是它的功效卻如預期般奇妙。我當時信心十足,以為經過這段艱辛的嘗試,就可步上坦途,我們堅信,只要消費大眾看到它聽到它,訂單就會源源不斷地進來。

但是,一記晴天霹靂,把我們從美夢中驚醒。由於磁式錄音機太過於新潮,日本人都不知道它是甚麼,至於那些知道磁式錄音機作用的人,又沒有購買動機。顯然一般人並沒有把錄音機當做必需品,所以我們根本賣不出去。

於是我明白,空有超凡的技術和獨特的產品,並不足以維持企業的生存,你還必須知道怎樣把產品賣出去,也必須事先告訴潛在買主這件產品的真正價值何在。

摘自『盛田昭夫‧我與新力』

  

巧用刷卡優惠規則賺現

  據報道,楊惠如辦理了一家名爲中信銀的銀行信用卡賬戶,然後開始利用中信銀和電視購物頻道"東森購物台"的刷卡優惠規則,進行"倒騰"。

  東森購物台推出了一項優惠活動,使用信用卡購買"東森禮券",預付 19000 元新臺幣,就可買到 2 萬元禮券。如果禮券一年到期沒有用掉,可選擇兌換2 萬元等值支票,或換2 萬元等值提貨券,再加 4000 元購物折價券,也就是可以買到24000 元新臺幣的貨品。這樣算下來,光是一年後換回支票的獲利率,即高達 5% 以上,比銀行定存利息還高。同時,中信銀的客戶,只要每月預付800 元會費,即可享有刷卡消費紅利點數八倍送優惠,外加千分之二的電信回饋金。

   2005年 10 月,楊蕙如在中信銀開戶辦理信用卡,預付一年 9600元新臺幣的會費,與中信銀簽了一年合約,隨後向親友集資 600萬元存入戶頭,作爲提高個人信用額度以及做擔保,然後通過網絡刷卡,一下子把 600萬元全部換成東森禮券。

  接著,她在拍賣網站上把東森禮券轉賣給親友,親友再公開拍賣,她再設法買回來,這樣不斷地買來賣去,楊蕙如的信用卡紅利點數迅速累積到 800 余萬點。她又以點數兌換銀行贈送的禮品,每 32 萬點紅利兌換一張長榮公司美國航綫頭等艙機票,再把換來的20 張免費機票,在網站上以每張 45000 元轉賣。後來中信銀允許客戶彼此轉讓紅利點數,她又在網絡上以1000 點折讓300 元現金的價格出手。

  據楊蕙如自己估算,已獲利高達 100 多萬元新臺幣。

  "卡神"開價百萬美元年薪

  楊蕙如的賺錢之道爆料給媒體後,引起各方大肆報道,也惹來了銀行的惱怒。 1 月 10 日,中信銀宣布將立即停止這名客戶的信用卡使用,以維護銀行權益,及確保客戶正確使用信用卡工具的觀念。銀行的理由是,持卡人楊蕙如與親友間私下進行大額刷卡交易,藉以獲得高額信用卡紅利點數,再換取機票轉賣獲利,已涉嫌共謀欺詐行爲,根據相關規定,銀行可以降低客戶的額度或停止卡片使用。銀行還將保留法律追訴權。該銀行還停止了楊家爸爸媽媽和親戚總共 30來張信用卡。

  後來此事鬧到臺灣省消基會,消基會指出,銀行預防性地對當事人及其父母停卡,屬于"行爲過當",應立即恢復卡的使用。消基會說,任何制度的設計難免有漏洞,如果消費者按照游戲規則行事,得到了這樣的結果,不是消費者的錯。

  不過,從小即是理財高手的楊蕙如操作此事的目標遠遠不是這 100 多萬新臺幣。由于與中信銀的糾葛轟動一時,楊蕙如名聲大振,網上紛紛贊她爲"卡神",理財高手的形象迅速樹立了起來。有的金融保險機構有意攬她加盟,擔任財務顧問或信用卡代言人。楊蕙如却表示,要網羅她,至少要開出年薪 100 萬美元的條件。

BELIEF or TRUTH?

CONFUSION BETWEEN BELIEF AND TRUTH

"If a Religion is treated as a belief, I respect. If it is treated as truth, I protest"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is not the same as knowing something.

Intrinsic to the concept of belief is implication that there is an opposite to belief, disbelief. Not everyone will believe something is true, but all sane and rational people will acknowledge an observable fact or truth.

I can claim that I believe that it will rain at 3:00 AM, six years from today, and someone may agree with me and believe the same thing. If I hold a rock, and drop it, all who are present will acknowledge that a rock had been dropped ... unless they are just choosing to be childish, whimsical, or are a philosophy maj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tter of the rock and the matter of the rain,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observable fact, and a thought accepted as a fact. One is present, provable, undeniable and concrete, the other, howsoever fervently believed, is not. The rain could come, my belief about it could be true enough, but there is no observable proof. There is nothing to point to, nothing to show, nothing to touch, nothing to smell, nothing to be experienced by the senses of myself or others.

The only way belief can be experienced is in the mind. Facts can be experienced both in the mind and by the senses ... and what is more, unlike a mental hallucination, the sensory experience can be shared with others.

It is a common error of human beings to allow belief, to allow a mental construct accepted on faith, to become so important, so obsessive, that it is taken as the same thing as fact. Indeed, there are many emotional reasons why a person might be driven to do this, but it still remains that any belief is purely mental whatever it's origin, and the mind can be mistaken.

This means that all beliefs have as part of them an implied doubt. Facts cannot be doubted, they are observably real.

When belief is assumed to be fact, when this mistake is made by a mind clouded by a motivation to assume belief as fact, that belief is considered beyond doubt, just as is a fact.

Beliefs beyond doubt are inherently dangerous. They are dangerous because they are often acted upon as though they were facts, and the inherent weakness of this is that a belief is not a fact.

Beliefs can be, and often are, wrong.

Children in western culture often believe in Santa Claus, in the Easter Bunny and the Tooth Fairy. To them, with their simple minds, these beliefs are facts. This is because very young children may not have developed sufficientl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belief and fact.

But even adults can fall prey to such immature thinking,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because they are disturbed, because they are mentally ill, because they are filled with excitement, or a whole host of reasons. Hallucinations can occur that seem so real that they convince the brain that it has experienced observable fact. Such events add false certainty to beliefs.

Understanding always that beliefs are not facts, is the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sanity. Confusing the two inevitably leads to catastrophe.

If I believe that by rubbing a hunk of quartz I will gain the Power of Absolute Indestructibility, and I act on this belief as though it were a fact, I will quickly die under the metal onslaught of the first train I attempt to block. My belief might be true, but I have no proof. Acting as though I did have proof would lead to my destruction.

When any belief is accepted as fact, catastrophe is inevitable.


TOOLS FOR SORTING FACTS AND BELIEFS

We are constantly bombarded by ideas, facts and beliefs in a muddled, often confusing mess. To make matters worse, we all must accept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as facts simply to survive. There are so many facts now that for any individual to test even a fraction of them would be the work of a lifetime. There would be no time to live, if we had to prove even a portion of the collected facts of humanit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pe with life, we have to have facts to make decisions on. But mixed into these facts that we learn... and take on faith are real... are also many examples of nonsense and arbitrary belief, promoted as fact, by fanatical individuals. Fanatics are driven to promote their beliefs because of the conflict that occurs for them whenever their beliefs are challenged. To stop the feeling of conflict, the fanatic becomes compelled to convince everyone that their belief is fact, or, failing that, to destroy those who threaten the belief.

Fanaticism is a dangerous mental illness.

There is then a primary question to the individual, how to separate fact from belief, when so much of our knowledge is taken essentially on faith, on the assumption that we are being told factual things?

There are some quick and simplistic tools that you can use to analyz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roughly guess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is fact, or truth.

When faced with new information I suggest applying this simple mental test to determine if the information is a fact, or a belief.

FACT OR BELIEF?
Quick Test
1. Has this information been reliably verified by many different people?
2. Is there a way I can demonstrate it reliably, even if I choose not to?
3. Is this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put to practical use by someone?
4. Does this agree well with what I already know to be fact?
5. Do I trust the motives of the information source?

SCORING THE QUICK MENTAL TEST
Each YES answer is worth 20%
Each NO Answer counts as 0%
Total the results and SUBTRACT 10%
This is your PROBABILITY OF FACTUALITY. Care to roll the dice?

Notice that the highest possible score is 90%. It is impossible to score 100%. Comprehend this. In order for a mind to remain sane, to avoid fanaticism, to remain capable of growth, there must be room for doubt.

When all doubt dies, so does the mind.

There is an even simpler test you can use. Simply ask yourself this:


Is this information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physical world, or more concerned with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defining rules?

Almost all deadly beliefs are based on emotional biases. If the information you are given, or which you already possess, fails these tests, it is probably a belief. Be suspicious of beliefs masquerading as facts.

2007-07-10

Anyway

Paradoxical Commandments of Leadership



§ People are illogical, unreasonable, and self-centered.
  Love them anyway.

§ If you do good, people will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Do good anyway.

§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n false friends and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 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 Honesty and frankness make you vulnerable.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 The biggest men with the biggest ideas can be shot down
  by the smallest men with the smallest minds.

  Think big anyway.

§ People favor underdogs, but follow only top dogs.
  Fight for a few underdogs anyway.

§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may be destroyed overnight.
  Build anyway.

§ People really need help but may attack you if you do help them.
  Help people anyway.

§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you'll get kicked in the teet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Extracted from Kent M. Keith 1968

P.S.

"Anyway" is a single by country music artist Martina McBride. The song was released in November of 2006, as the first single from her 2007 album Waking Up Laughing. The song marks the first time in Martina's career that she has co-written one of her own singles. It is an inspirational song based on a favorite poem of Mother Teresa's, written by Keith Kent, which he orginally titled, "The Paradoxical Commandments". The song generally means, no matter what puts you down in life, do not give up, do it anyway.


讀「袁崇煥傳」

這兩天再有機會重讀,金庸嘗試寫的一部歷史小說「袁崇煥傳」,這篇小說可能沒有金庸的其他小說裡的堆砌華美的場面,但在平實的描繒袁崇煥這個人物方面,確曾帶給我無比的震憾。

真實的事和人往往較小說虛構的情節來得更動人、更引人入勝。袁崇煥一生所追求的原則,實在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屈強氣魄,充份反證在儒家學說所培養的人中,仍能體現到一種中國人罕見的「悍烈精神」又或是李天命先生所謂的「武質文化」。

面對著權奸禍國,立了大功,反而要被逼退休,直到最後崇禎皇帝以一個可笑的「莫須有」罪名,而被一大群失心瘋的北京人,一人一口的咬死,相信當時的袁崇煥內心的痛苦比身體上所承受的還要大上千百倍。

在我初次接觸到這篇文章時,欽佩之情悠然而生,更積極培養個人的「悍烈精神」和「武質文化」。雖然袁崇煥抗清的勇氣及行為在今天已沒有多大意義,正如金庸所說明朝和清朝在管治國家上的分數根本不能相比,前者是很大的負數而後者是很高的正數。但袁崇煥所堅持的目標,以及投入烈火一般的熱情進入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都使人十分著迷。

正如一位願意代袁崇煥頂罪,遭受凌遲極刑的庶民『陳本直』,這樣形容這個他一生最敬佩的人﹕「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漢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於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

在人生過程中尋找心目中的英雄,這篇傳記提供了一個選擇給我。對於英雄的詮譯,金庸在這篇傳記結尾所寫的,我個人覺得至為感動﹕「在那個時代中,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無法想像的苦難。在山東的大饑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屍體,母親吃了兒子的屍體。那是小人物的悲劇,他們心中的悲痛,一點也不會比英雄們輕。不過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們卻勇敢地奮戰了一場,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英雄的尊嚴與偉烈,經過了無數時日之後,仍在後人心中激起波瀾。」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各位「金庸迷」對金庸的其他比較另類的小說多一點興趣,以及希望讀過這本小說的「同好」能給我一些回響,未讀過的朋友,如有興趣盡快找機會閱讀一遍,然後再在這裡跟我唇槍舌劍一番。

「袁崇煥傳」原載在「碧血劍」下集的結尾部份。

吾生也有涯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
可以以全生,可以養親,
可以盡年。

摘自『莊子。養生主』

  

傷逝


夜蘭人靜風雨急

憑窗獨坐淚盈眶

敢問蒼天人間苦

何我嚐盡個中愁

寫於一九九一.十月廿八日

  

讓我走 ......

輝:

九月,你就要結婚了,我想我是不會去參加你的喜宴。

你應該也清楚我內心的掙扎,我不想成為別人婚姻的第三者。

無數次的糾纏,我不知道我在冀望我能得到什麼回應,或許我就像一個耍賴的小孩吧,即使知道你不會為我做任何改變,我仍試圖要使自己好過些。

努力了這麼久,從你訂婚到現在,我知道我是完全失敗了。我不能再想下去,每次只要一想到你即將和別人結婚,我的心就會糾結在一起。你知道我的痛苦嗎?不,應該說,你能體會得到嗎?

給了你的,包括我的身體、我的心、和我對愛情的憧憬,彷彿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你怎麼還能要求我留在你身邊呢?現在你唯一能給我的僅剩下折磨了,難道能不能正視我的痛嗎?

如果你真得愛我,答應讓我走,好嗎?

                 玲.八月三十日.晴


玲﹕

看到妳三月三十日寫給「輝」的信,在字裡行間中,以一個男性的角度,感受到妳的痛苦、妳的失望。想起自己女朋友在多年前結婚時,心中那種絞痛,如非親歷,實難言諭。

當時我覺得人生最大的挫敗,莫過於自己一心一意所愛的人,頭也不回的離己而去,在一剎那間自身像失去了所有的價值,剩下的就只有虛空。

及後,對此深切反思,發現對於情深愛篤的人,人生最可悲的事,不是碰到所愛的人變了心,反為是自己變了心,才等於一切破滅,因為,如果連自己認為最真實的愛情也不可靠的話,天地間還有甚麼東西可靠呢?自己的改變才是真正「完全失敗」,才是令「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和自己對愛情的憧景,彷彿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的原因。

如果妳真的相信愛情,那麼,請不必要考慮他是否真的愛妳。能夠主宰去留,不是他,而是妳自己。

                 灆.八月三十一日.雨

  

因為遇見 ......

佛說﹕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前世的數十次擦肩,才成就今生一次的相遇。』

能夠相識本來就是一種緣份,
只要努力記住生命中每一個片段,
每一個過客,每一個好朋友 ......
無論是讓我快樂或是沮喪的時刻 ......
不管是帶給我幸福或是心傷的人 ......
都要抱著感謝的心情面對生命 ......
面對面,我們互相微笑,因為遇見 ......

遇見的時候,或許下著雨,或許放著晴,
我們有同樣的慌亂,同樣的驚喜,
有時候好想好想跟誰相遇,
好想好想再度遇見某個人,
卻天涯海角不再相見。

所以相遇的時候,
可不可以好好珍惜呢?

  

原來等待也是一種幸福 ......

我對你永遠有著一份期待和盼望。

在年輕的時候,在那些充滿了陽光的長長的下午,我無所事事,也無所怕懼,只因爲我知道,在我的生命裏,有一種永遠的等待。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泪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麽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爲,我有著長長的一生,而你,你一定會來。

今天,陽光仍在,我已走到中途。在曲折顛沛的道路上,我一直沒有歇息,只敢偶爾停頓一下,想你,尋你,等你。

霧從我身後輕輕涌來,目光淡去,想你也許會來,也許不會,開始害怕了。

也開始對一切美麗的事物憐愛珍惜。不管是對一隻小小的翠鳥,或是對那結伴飛旋的喜鵲;不管是對著一顆年輕喜樂的心,或是對著一棵亭亭如華蓋的樹;我總會認真地在那裏面尋你,想你也許會在,怕你也許已經來過了,而我沒有察覺。

日子在盼望與等待中過去,總覺得你好像已經來過了又好像始終還沒有來,你到底在什麽地方呢?你到底是一種什麽模樣呢?

總有一天,我也會像所有的人一樣老去的吧?總有一天,我此刻還柔軟光潔的髮絲也會全部轉成銀白,總有一天,我會面對著一種無法轉寰的絕境與盡頭;而在那個時候,能讓我含著淚微笑地想起的的,大概也就只有你只是你了吧?

請允許我塵埃落定,用沈默埋葬了過去,滿身風雨我從海上來,才隱居在這沙漠裏。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是一種古老而堅定的承諾,是浪漫而美麗的傳說。執手千山萬水驟然縮短,執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執手淚眼不忍相看,執手相思,相思難眠。

執手之時,冷暖兩心知;
執手之時,悲喜兩相忘。
無奈的是執手後的悲哀,
無奈的是分手時的凄絕。

執手因為愛;
愛的越真,心越清純;
愛的越深,情越質樸。
執手時,絕不瘋狂,絕不偏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生死兩忘!

曾經以為所有的愛情故事都一定要驚天地,泣鬼神才算完美,曾經以為只有留有殘缺的愛情,才是最美的,曾經以為每個人的愛情,都一定要轟轟烈烈,才能稱得上愛情,曾經以為所有的愛情,都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然而這些愛情,都只是在小說裏才會出現的場面,在真實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沒有那麼多一見鍾情,沒有那麼多催人淚下的梁祝式的愛情故事。於是便要開始從虛幻的世界走向現實的世界,開始不再嚮往那麼多的山盟海誓,只是渴望能有這樣一份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曾經無限嚮往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浪漫,曾經無限嚮往同生共死的壯烈,也曾經無限嚮往「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忠貞。但與子偕老的愛情,卻不需如此,儘管轟轟烈烈使人感動,但平平淡淡同樣震撼人心。也許生命裡並沒有如詩如畫的風景,但至少擁有美麗的野花,在濕潤的土壤裏同樣可以散發香氣。

或者平平淡淡正是人生的真諦吧,我們雖然不能一同浪跡天涯,紅塵作伴,但至少可以享有每個美麗的清晨和黃昏,可以執子之手地走過所有漫長的道路,那怕路途中有著無數艱難險阻。

執子之手,看似是句平淡無奇的話語,其間卻包含著那麼大的勇氣。不為什麼,只為,漫漫長夜l裡執子之手,走完那一段又一段的長路,坎坷的道路上執子之手,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在所有的道路上攜手走過,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渺小。

執子之手,在雨中共撐一頂小小的傘,在風中共披一件溫暖的外套,讓所有的山盟海誓都在此刻黯然失色,讓執子之手的偉大愛情感動這個世界。在下雨的時候,在車站孤伶伶地望著紛飛的雨線,心情是無可奈何的沉鬱。這時從旁邊伸過一把傘來,遮住了紛飛的雨絲和陰暗的天空;不用回頭,便有一種極溫暖極踏實的感覺涌上心頭:雨絲就讓它紛飛吧,天就讓它陰暗吧,此時已有了一把傘,而心情也因此而陽光燦爛。

也許,只是什么話也不說,只是在這漫長的道路上攜手,走過每一個路口,把真心放在手中,攜手走過一生一世的燦爛。

  

這樣就叫做幸福

有一個人,他生前善良而且熱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後,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當了天使後,仍時常到凡間幫助人,希望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有一天,他遇見一個農夫,農夫的樣子非常煩惱,他向天使訴說︰「我家的水牛剛死了,沒牠幫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工作呢?」於是天使賜給他一隻健壯的水牛,農夫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有一天,他遇見一個男人,男人非常沮喪,他向天使訴說︰「我的錢都被騙光了,沒有盤纏回鄉。」於是天使送給他銀兩做路費,男人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見一個詩人,詩人年青、英俊、有才華而且富有,妻子貌美又溫柔,但他卻過得不快樂。天使問他︰「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詩人對天使說︰「我什麼也有,只欠一樣東西,你能夠給我嗎?」天使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也可以給你。」詩人直直的望著天使︰「我想要的是幸福。」這下子把天使難倒了,天使想了想,說︰「我明白了。」然後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去他的財產,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這些事後,便離去了。一個月後,天使再回到詩人的身邊,他那時餓得半死,衣衫襤褸地在躺在地上掙扎。於是,天使把他的一切還給他,然後,又離去了。

半個月後,天使再去看看詩人。這次,詩人摟著妻子,不住向天使道謝,因為,他得到幸福了。



你曾覺得孤獨?你嚐過幸福的味道?孤寂、璀璨本就是形容詞,所有的形容詞都是比較的。沒嘗過孤寂,又怎知何謂璀璨的人生?孤寂又豈非人生之必經?

人很奇怪,每每要到了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其實,幸福早就放就在你的面前。肚子餓壞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拉麵放在你眼前,幸福。累得半死的時候,撲上軟軟的床,也是幸福。哭得要命的時候,旁邊溫柔的遞來一張紙巾,更是幸福。幸福本沒有絕對的定義,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撼動你的心靈,幸福與否,只在乎你的心怎麼看待。

愛一個人一不定要擁有,但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去好好的愛她!
  

2007-07-09

「傳統」的由來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隻猴子都淋濕了。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發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猴子(稱為 A 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 A 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揍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這新猴子嘗試了幾次,被打的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稱為 B 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 B 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揍了一頓。那隻 A 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 呵呵!) B 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猴揍。

這就是「傳統」的由來。

其實很多中國風水的禁忌,也是由此而生的,原意是在某些特定的時空、環境中,一些居亭建設的配置,在當時是有特定的意義及原因的,但在這些特定的時間、空間條件改變後,那些禁忌可能根本再不適用了。

例如:睡房靠近厠所旁,又或睡房門面對厠所門,皆說成是對屋主身體健康不利。須知道中國古時建屋,尤其是農村,間隔墻一般都是土墻,房門、厠所門所用物料也不會是優質木材(中國農村,傳統對戶內房門物料一向不甚重視)。加上古時厠所沒有抽水馬桶,也沒有排污渠,因此排泄物一般會積存在厠所內一段時間,農村更會保留作為農作物的肥料,細菌或病毒會很容易透過土墻或房門,進入厠所旁的房間,影響室內居住者的健康。因此,古代風水好的居宅,厠所會設在離主居室群較遠的位置。

但時至今天,風水佈局仍以此作為一種指標,在居室設計上仍要加上這一條限制,殊不知時移世易,由於建築物料的改善,又或者時代的變遷,風水上很多忌諱,都有修訂的必要,否則就有如上述的猴子一樣,因循於傳統,就只像是知其所以然,其實不知其所以然。

  

2007-07-03

分離的感動

昨天她終於正式離開了,
沒有跟我道別便離開了。
該已沒了感覺吧,可是突然,
在那一刻多麼渴望在遙遠、寒冷、
黑暗的某一個角落,
可看到光、感到暖。

可是今天頭上只是一片灰白。
微雨。細細碎碎,隨風任意散落,
沒形狀、沒方向、沒聲音,
像是那個不發一言的角落,
給我的回應。

我將自己最強烈的感覺,
放到身體內最柔軟的位置。
暗地裡運作、過濾、分流、沈澱。
我將餘下的一切埋藏到最深處,
以我尚有的溫度給它延長的保存。

看著天空的碎雨,想起那感動的碎語。
想念﹕濃濃的、靜靜的。

  

2007-07-02

出租司機給我上的 MBA 課

出租司機給我上的 MBA 課

我要從徐家匯趕去機場,於是匆匆結束了一個會議,在美羅大廈前搜索出租車。一輛大眾發現了我,非常專業的、徑直的停在我的面前。這一停,於是有了後面的這個讓我深感震撼的故事,象上了一堂生動的 MBA 案例課。為了忠實於這名出租車司機的原意,我憑記憶儘量重複他原來的話。

「去哪裡…… 好的,機場。我在徐家匯就喜歡做美羅大廈的生意。這裡我只做兩個地方。美羅大廈,均瑤大廈。你知道嗎?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羅大廈門口兜了兩圈,終於被我看到你了!從寫字樓裡出來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車司機,也要用科學的方法。」他說。我一愣,頓時很有些興趣「什麼科學的方法?」

「要懂得統計。我做過精確的計算。我說給你聽啊。我每天開17個小時的車,每小時成本 34.5元……」

「怎麼算出來的?」我追問。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 380 元,油費大概 210 元左右。一天 17 小時,平均每小時固定成本 22 元,交給公司,平均每小時12.5元油費。這是不是就是 34.5 元?」,我有些驚訝。我打了 10 年的車,第一次聽到有出租車司機這麼計算成本。以前的司機都和我說,每公里成本 0.3 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錢之類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時間算。你看,計價器有一個「檢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詳細記錄。我做過數據分析,每次載客之間的空駛時間平均為7分鐘。 如果上來一個起步價,10元,大概要開10分鐘。也就是每一個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鐘的成本,就是9.8元。不賺錢啊!如果說做浦東、杭州、青浦的客人 是吃飯,做10元的客人連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強!這位師傅聽上去真不像出租車司機,到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師。「那你怎麼辦呢?」我更感興趣了,繼續問。看來去機場的路上還能學到新東西。

「千萬不能被客戶拉了滿街跑。而是通過選擇停車的地點,時間,和客戶,主動地決定你要去的地方。」我非常驚訝,這聽上去很有意思。「有人說做出租車司機是靠運 氣吃飯的職業。我以為不是。你要站在客戶的位置上,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這句話聽上去很專業,有點象很多商業管理培訓老師說的「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

「給你舉個例子,醫院門口,一個拿著藥的,一個拿著臉盆的,你帶哪一個。」我想了想,說不知道。

「你要帶那個拿臉盆的。一般人病小痛的到醫院看一看,拿點藥,不一定會去很遠的醫院。拿著臉盆打車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樓的誰死了,明天 三樓又死了一個。從醫院出來的人通常會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健康才最重要。那天這個說: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說他會打車 到人民廣場,再去做青浦線嗎?絕對不會!」

我不由得開始佩服。

「再給你舉個例子。那天人民廣場,三個人在前面招手。一個 年輕女子,拿著小包,剛買完東西。還有一對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個是個裡面穿絨襯衫的,外面羽絨服的男子,拿著筆記本包。我看一個人只要3秒 鐘。我毫不猶豫地停在這個男子面前。這個男的上車後說:延安高架、南北高架…… 還沒說後面就忍不住問,為什麼你毫不猶豫地開到我面前?前面還有兩個人,他們要是想上車,我也不好意思和他們搶。我回答說,中午的時候,還有十幾分鐘就1點了。那個女孩子是中午溜出來買東西的,估計公司很近;那對男女是遊客, 沒拿什麼東西,不會去很遠;你是出去辦事的,拿著筆記本包,一看就是公務。而且這個時候出去,估計應該不會近。那個男的就說,你說對了,去寶山。」

「那些在超市門口,地鐵口打車,穿著睡衣的人可能去很遠嗎?可能去機場嗎?機場也不會讓她進啊。」

有道理!我越聽越有意思。

「很 多司機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價又漲了啊,都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我說,你永遠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你永遠不能提高。從自己身上找找看,問題出在哪裡。」這 話聽起來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你自己」,或者Steven Corvey的「影響圈和關注圈」的翻版。「有一次,在南丹路一個人攔車,去田林。後來又有一次,一個人在南丹路攔車,還是去田林。我就問了,怎麼你們從 南丹路出來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人家說,在南丹路有一個公共汽車總站,我們都是坐公共汽車從浦東到這裡,然後搭車去田林的。我恍然大悟。比如你看我們 開過的這條路,沒有寫字樓,沒有酒店,什麼都沒有,只有公共汽車站,站在這裡攔車的多半都是剛下公共汽車的,再選擇一條最短路經打車。在這裡攔車的客戶通 常不會高於15元。」

「所以我說,態度決定一切!」我聽十幾個總裁講過這句話,第一次聽出租車司機這麼說。

「要用科學的方法,統計學來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鐵站口排隊,怎麼能賺到錢?每個月就賺500塊錢怎麼養活老婆孩子?這就是在謀殺啊!慢性謀殺你的全家。要用知識武裝自 己。學習知識可以把一個人變成聰明的人,一個聰明的人學習知識可以變成很聰明的人。一個很聰明的人學習知識,可以變成天才。」

「有一次一 個人打車去火車站,問怎麼走。他說這麼這麼走。我說慢,上高架,再這麼這麼走。他說,這就繞遠了。我說,沒關係,你經常走你有經驗,你那麼走50塊,你按 我的走法,等里程表50塊了,我就翻表。你只給50快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按你說的那麼走要50分鐘,我帶你這麼走只要25分鐘。最後,按我的路走,多走 了4公里,快了25分鐘,我只收了50塊。乘客很高興,省了10元錢左右。這4公里對我來說就是1塊多錢的油錢。我相當於用1元多錢買了25分鐘。我剛才 說了,我一小時的成本34.5塊,我多合算啊!」

「在大眾公司,一般一個司機3、4千,拿回家。做的好的大概5千左右。頂級的司機大概每月能有7000。全大眾2萬個司機,大概只有2-3個司機,萬里挑一,每月能拿到8000以上。我就是這2-3個人中間的一個。而且很穩定,基本不會大的波動。」

太強了!到此為止,我越來越佩服這個出租車司機。

「我常常說我是一個快樂的車伕。有人說,你是因為賺的錢多,所以當然快樂。我對他們說,你們正好錯了。是因為我有快樂、積極的心態,所以賺的錢多。」

說的多好啊!

「要懂得體味工作帶給你的美。堵在人民廣場的時候,很多司機抱怨,又堵車了!真是倒霉。千萬不要這樣,用心體會一下這個城市的美,外面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經 過,非常現代的高樓大廈,雖然買不起,但是卻可以用欣賞的眼光去享受。開車去機場,看著兩邊的綠色,冬天是白色的,多美啊。再看看里程表,100多了,就 更美了!每一樣工作都有她美麗的地方,我們要懂得從工作中體會這種美麗。」

「我10年前是強生公司的總教練。8年前在公司作過三個不同部門的部門經理。後來我不幹了,一個月就3、5千塊,沒意思。就主動來做司機。我願意做一個快樂的車伕。哈哈哈哈。」

到了機場,我給他留了一張名片,說:「你有沒有興趣這個星期五,到我辦公室,給微軟的員工講一講你怎麼開出租車的?你就當打著表,60公里一小時,你講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錢。給我電話。」我迫不及待的在飛機上記錄下他這堂生動的MBA課。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話說古時候,有個得道高僧住在山上,有很多人都想找這高僧,跟他學道,但高僧住得太隱蔽,沒有人可以找到他,其中有一個年輕人很有誠意,花了十年時間,走遍千山萬水,終於在山上找到高僧的草廬,求見高僧,高僧劈頭第一句就問他,望出窗外,看到甚麼,他歡快地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高僧聽罷搖了搖頭,叫他十年之後再來,到時才決定是否會收他為徒。於是年輕人便一臉失望的下山去了,在江湖打滾,經歷了世態炎涼,十年之後,年輕人已經不再年輕,重新到山上找那高僧,見到高僧時,高僧二話不說又叫他望出窗外,問他見到甚麼,他想了好一會,腦海出現這十年的歷練,體會人情物事,很多時都不是如表面所見到的一樣,於是成熟了的年輕人回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高僧聽罷又是搖了搖頭,著他十年之後再來。於是他又再一次失望地下山,在紅塵中過活,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十年又匆匆過去,兩鬢已經班白的他,拖著沉重的步伐,再一次上山,見到高僧時,高僧壓低聲調再次著他望出窗外,又問他見到甚麼,垂垂老去的年輕人毫不思索,緩慢地答道:『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高僧聽罷,咀角含笑說:『你已經悟道了,不用我再收你為徒了。』

  

Tears in the rain ......

Quite an experience to live in denial, isn't it?
I've gone through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comprehend.
Passion, in a flash, that echoes in eternity.
Betrayal, in a second, that crushes life.
Rage, in a minute, that glows in soul.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 in time
like tears …… in the rain.
And here, Time...to die.


活在否定中的滋味很不好受,不是嗎?
我曾經歷你們難以理解的事物
一剎那的激情,沉靜地在永恆回響
一秒間的背叛,殘酷地把一生摧毀
一刻鐘的憤怒,熾熱地把靈魂燃燒
所有這一切,在時光洪流中,瞬間即逝 ……
就像雨中的淚水 ……時限到了…… 將一同灑落於死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