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30

Pygmalion

Pygmalion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Cyrus 塞浦路斯的國王。相傳,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歡一人獨居,一生不愛女色,擅長雕刻。他依據自己理想中的女性,用象牙雕刻了一座少女像給自己作伴,並天天與雕像相依,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出來的雕像身上,還給她取名 Galatea 伽拉忒婭,這尊雕像令他魂牽夢縈,漸漸更愛上了這個『她』。最後他去請求 Venus 女神成全他的愛和癡情,於是有一天 Venus 讓 Pygmalion 用手碰觸雕像,少女雕像似是被他的愛所感動,從架子上走下來,變成了一位活生生的美貌女子。Pygmalion 相當高興,立刻娶了少女為妻,並帶她去感謝 Venus。

愛爾蘭諾貝爾獎劇作家 Bernard Shaw 蕭伯納先生,以這個故事為藍本,曾寫了部作品叫《Pygmalion》,講述的是一個語言學家,如何把一個倫敦街頭粗俗的賣花女,用 六個月的時間,培養成了高貴的女公爵。本劇曾於 1938 年翻拍成黑白電影,由 Wendy Hiller 飾演賣花女 Eliza Doolittle,萊斯利·霍華德飾演語音學教授 Henry Higgins 亨利·希金斯。1956 年,此劇改編為音樂劇《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1964 年音樂劇版本拍成電影,由 Audrey Hepburn 飾演 Eliza,Rex Harrison 飾演 Higgins 教授,獲得第卅七屆奧斯卡金像獎。My Fair Lday 裡的歌曲,自小便耳熟能詳,背誦如流,所以很了解這個故事,跟神話裡的神韻,有點兒不盡相同,反為感覺有點像是美化了的 Frankenstein 科學怪人,因為最後『雕像』變成活生生的可人兒之後,變得自主自覺,有自己的見解及要求 (電影裡其中一首插曲 Without You 就正反映這種自覺),活著的『雕像』似是對『改造者』失去了原有的依戀,『改造者』原本對『雕像』的細意雕琢,反為成為攻擊自己的利器,當然在 My Fair Lady 裡卻以一種幽默方式表達。

故事說完了,但 Pygmalion 還有一些餘韻,在近代心理學中,有一個心理實驗用了 Pygmalion 作為名字。雖然不大認同 Pygmalion Effect 對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果效,美國社會卻普遍喜歡採納這種效應,縱使有時令人感覺有點兒膚淺,但也不失作為參考之用。

Pygmalion Effect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 Robert Rosenthal 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Robert Rosenthal Effect 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主要道理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Rosenthal 提供給一個學校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通過一項測試發現,該校有幾名天才學生,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然而,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它學生高出很多。Rosenthal 認為,這就是由于教師期望的影響。由于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由此可見,積極期望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有多大,相反消極的不良期望對人行為的影響也不容置疑。

========================================================
幾個不知是否真實的例子:

GE 通用電氣的前任 CEO Jack Welch 據說也是 Pygmalion Effect 的實踐者。他認為,團隊管理的最佳途徑並不是通過『肩膀上的杠杠』來實現的,而是致力於確保每個人都知道最緊要的東西是構想,並激勵他們完成構想。Welch 在自傳中用很多辭彙描述那個理想的團隊狀態,如『無邊界』理論、四 E 素質(精力、激發活力、銳氣、執行力)等等,以此來暗示團隊成員『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這方面,Welch 還是一個遞送手寫便條表示感謝的高手,這雖然花不了多少時間,卻幾乎總是能立竿見影。因此,Welch 說:『給人以自信,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個善用 Pygmalion Effect 的高手。他首創了電話管理術,經常給下屬,包括新招的員工打電話。每次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只是問一下員工的近況如何。當下屬回答說還算順利時,松下又會說:『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這樣使接到電話的下屬,每每感到總裁對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為之一振。許多人在 Pygmalion Effect 的作用下,勤奮工作,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高才,畢竟人有 70% 的潛能是沉睡的。

當下屬出現失誤時,激勵就尤為重要了。美國石油大王 Rockefeller 的助手 Bedford,有一次因經營失誤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資損失了 40%。Bedford 正準備挨罵, Rockefeller 卻拍著他的肩說:『全靠你處置有方,替我們保全了這麼多的投資,能幹得這麼出色,已出乎我們意料了。』這位因失敗而受到贊揚的助手後來為公司屢創佳績,成為了公司的中堅人物。
.

2008-06-28

Accept fiasco as a possibility ...

Put fear and self-concern behind you.
Focus your will on your objective,
accepting death as a possibility.
This is the way of the Karateka.

From Karateka - Jordan Mechner



The quote above comes from a Computer Game "Karateka" in the time of Apple II. During the period of starting up a business, this quote always acted as an encouragement with the below modification:

Put fear and self-concern behind you.
Focus your will on your objective,
accepting fiasco as a possibility.
This is the way of the vanguardist.

  

2008-06-27

一任惹塵埃 ...

再讀到佛教禪宗,有關六祖慧能及神秀,一則耳熟能詳的故事 (詳見如下) ,其中有兩首廣為人知,關於對事物能否明心見性的的禪詩。神秀的那一首對人情物事還不能達致『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而慧能的那一首一直被譽為,更能切合《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生其心』,那種萬法皆空的頓悟。

可是這兩首禪詩,個人認為皆沒有以下這首,顯得更灑脫自在,滿有『擬把疏狂圖一醉』,那種飄逸看破,不受羈絆的隨意:

樹邊難著樹,
台上莫安台。
本來不是物,
一任惹塵埃。

摘自『清.尤侗』

不過要達此心境,真的又是談何容易,可能是悟性有限,又或是歷練不足,對於世情,只能時而有感:

年去年來來去忙,為他人作嫁衣裳,
仰天大笑出門去,獨對秋風舞一場。

『應無所住生其心』是什麼意思,嘗試解說:「住」是執著之意,執著於自我中心及自我價值的判斷。「無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不在一個念頭或任 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就叫心有所住了。「生其心」,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事物。


=======================================================

慧能及神秀的故事:

禪宗自達摩祖師傳入,至六祖慧能教化,大行於世,因此,史學家視慧能為中國禪宗的真正創始人。

慧能,俗姓盧,廣東人,幼年喪父,後以劈柴為生,瞻養老母。有一次,慧能上市賣柴,見一人正在讀《金剛經》,聲音朗朗,義理深微,禁不住立足傾聽良久,感悟頗深。他隨即問那人道:「先生讀的是什麼經啊?」對方回答:「是《金剛經》。」慧能又問:「您是從哪裡學的?」對方回答:「從河北黃梅山五祖弘忍學的。」慧能於是托鄰人照顧母親,自己便動身到河北求學禪法來了。

一路辛苦不提。慧能走了卅多天,終於來到了河北。他不顧疲勞,立即上山去拜見弘忍大師。那時,弘忍早已名動天下,門下弟子成群。他見慧能到來,便問道:「你是哪裡人,到這裡幹什麼?」慧能回答:「弟子是廣東人,來此拜師是為了要成佛。」弘忍說:「你是廣東人,那麼說是南蠻了,南蠻之人怎麼會成佛呢?」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別,佛性如何會有北南之分呢?老師未免太瞧不起我們南方人了。」弘忍心下大奇,對慧能頗為看重,便對他說:「你這小南蠻,根性倒敏利得很,先派你到後院舂米去吧,看看以後會如何。」

弘忍既看重慧能,為何卻派他做這役人的工作呢?據說,這實在是弘忍迫不得已的辦法。原來,弘忍門下有一位叫做神秀的弟子,悟性雖然不高,學問倒很篤實,在眾人心中的威望也很高,大家早認定他將是弘忍的衣缽傳人,只待弘忍一退,他便可以禪宗六祖的身分登壇說法了。但弘忍並沒做過明確的表示,他知道神秀並沒有悟到禪的根本。

當慧能一來,他那敏利的根性一下子便贏得弘忍的器重,衣缽傳人的問題在弘忍心中便有了答案。但他對神秀那批人太了解了,知道如果他們明白自己的心境,必然會加害於慧能。所以,他只好裝出瞧不起的樣子,將慧能打發到後院,去幹繁重下賤的舂米差事。

慧能倒也老實,得到老師的差遣後二話沒說,來到後院便磨麵舂米地忙碌起來,一幹便是八個月。

八個月後,弘忍覺得時機已到,便召集眾位弟子說:「我年紀已大,該是傳衣缽的時候了。請你們將自己所悟的寫成偈子,誰真的悟道了,我便把衣缽傳給誰。」眾弟子得到老師吩咐,互相議論說:「我們根本不用作偈子了。神秀師兄智慧不凡,必是衣缽傳人。他做六祖,我們就有了依靠。所以,我們何必多費心思去作什麼偈子呢?作了也是白費,多此一舉。」眾人相議完畢,果然各回房中安歇,只等神秀大師出任祖師了。

神秀得知眾人的議論,也認為自己必能接傳衣缽。想到此處,便故意做起姿態來。他想,眾人不呈偈子,推我為六祖,我若不作偈子,五祖如何能知道我的見解深淺如何?但我若作偈子呈五祖,又好像是爭奪聖位一般,說出去對自己的名聲不好。若不作偈子,衣缽便難得承繼。這可怎麼辦呢?神秀心中遲疑不決,便在夜深人靜時出房散步,一路走走停停,思思想想,不覺來到了大師堂前。大師堂前有三間房舍,牆壁已經重新刷白,準備在上面畫楞伽變相和禪宗五祖傳法圖,以流傳後代為記。一切都已準備妥當,畫師盧珍也已看好了牆壁,只待明日一早動手。神秀散步至此,心中一動,計上心來,便返回房間取來燈燭筆墨,藉著燈光在雪白的牆壁上寫下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試,莫使染塵埃。

偈寫畢,神秀見無人知道,便偷偷回房休息去了,自以為得計。

第二天一早,五祖喚盧珍作畫,忽見此偈,知道必是神秀所作,便對盧珍道:「《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勞您遠來一次,本欲請您作畫,不想這裡先有了一偈。我看畫就不用作了,不如把這首偈留下來。迷人誦此偈可免墮惡道,依此偈修行,有大利益。」弘忍隨即喚來門人,令眾人燒香禮敬此偈。他說:「你們都要背誦這首偈子。背誦此偈,方能見性,依此修行則不墮惡道。」眾弟子於是便背誦起神秀的偈子來。五祖又請神秀進堂說:「你做的這首偈子見解未到,只不過是剛入門而已。依此修行自然可有善果,但離無上菩提卻還遠著呢。你回去吧,一兩天內再作一偈給我,如果見到了本性,我便可傳你衣缽了。」神秀回去數日,苦思冥想,卻再也作不出什麼偈子來了。

弘忍令眾徒口誦神秀所作之偈是別有用心的,目的是為了讓慧能知道此事。

慧能作為一個勞作僧,根本沒有資格參加僧眾大會,弘忍傳法的事他聽都沒聽說過。這天,一位年幼沙彌從舂米房經過,口中不停地念著神秀的偈子。慧能一聽,便知作偈者尚未見性,便問沙彌說:「你剛才誦的是什麼偈?」那位沙彌便把幾天來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慧能,說是神秀所作,五祖令人傳誦。慧能說:「我在這兒舂米舂了八個月,從末到過大師堂前。道友能否領我前去,也讓我禮拜此偈,盡盡僧人的本分。」沙彌立即答應,便領慧能來到神秀題偈之所。慧能不識字,便請一讀書僧代讀一遍,然後自己也作了一偈,請讀書僧代寫在牆壁之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院內僧眾見慧能作偈,都怪他多事,給神秀添亂,慧能只好又回後院舂米去了。不一會,弘忍來到,見到偈子,便知慧能已經開悟,為防眾人心疑,他對院內眾僧說:「這首偈子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尚未見性。」

及至深夜,弘忍偷喚慧能入堂,傳以衣缽信物,說:「你從今而後便是禪宗六祖了,希望你能把這自古傳來的佛法傳下去,勿使之斷絕。你不要住在這裡了,住在這兒只怕會遭人殺害,趕快向南方傳法去吧。」慧能於是立即出發,到廣東一帶傳教去了。後來終使江南禪法大盛,六祖慧能的名字也在世間盛傳起來。五祖弘忍之後,禪宗實際已成南北兩宗。南宗由慧能開創,提倡頓悟,北宗由神秀開始,重視漸修,兩宗皆欲爭奪傳法正統。幾代之後,北宗絕傳,慧能的六祖地位便自然而然地確定下來,再也沒有異議了。
.

2008-06-26

若有所待

『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

如果肯定是不來了,
我會痛痛快快一走了之,
雖然很苦,但也很爽快。

或許,我會哭著哭著,
弔那逝去的梧桐影子。
偏偏就碰上這『不可預料』。

不能走,
因為恐怕剛走開,便來。
也不能哭,生怕來了,
趕不及抹去淚光。
更也不能生氣,
只為沒誰說過來或不來。

『若有所待』!
是它描繪了整個人生!

摘自『豐子愷漫畫選繹』

  

2008-06-24

Als Ich Kann

"Als Ich Kann"

這是法國作家 Rolland Romain 羅曼‧羅蘭所著的一本長篇小說「Jean Christophe 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寫在主角克利斯朵夫墓前的石刻,Als Ich Kann 是德語,意思是「竭盡所能」,這句句子正好概括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有「法國的托爾斯泰」之稱的 Rolland Romain (1866 - 1944),為了反映社會現實,以他以往的音樂基礎,創造了一個「具有一副公正眼睛,和純潔心靈的英雄人物」,完整的賦予一個具有真正生命,及有著深刻的思想、愛情、與生活經驗的個體,宛如描寫一位確實存在過的天才音樂家,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偉大的心靈。

這本長達千頁之多的巨著,共分十卷,集結為四冊。作者把 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和 Johann Strauss II 約翰‧史特勞斯二世 (德語:Johann Strauß II,通常稱為小約翰‧史特勞斯,1825 - 1899,奧地利作曲家,以圓舞曲作品最為著名,如《藍色多瑙河》) 的影子,投射到 Christophe 人生的幾個重要段階和態度上。

第一冊是 Christophe 的少年時代,少年時的 Christophe 受到各種人和事及生活經驗的影響,他的思想正逐漸萌芽成形中。Christophe 的出身其實不算太差,他出生在一個小有名氣的音樂世家,但是身為音樂家的父親常常酗酒,家中常入不敷出,只有靠著母親拼命地打散工,以及祖父的救濟才可勉強維持。此外,面對富家小孩的凌辱,也在小小的 Christophe 心裡埋下了日後反抗社會、追求正義的種子。

Christophe 出身於法蘭德斯的家族,誕生於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是一位音樂家,卻因酗酒而漸漸將其偉大音樂家的高貴身分讓給了別人。母親是一個來自下等階級的柔弱女子。可是 Christophe 對世界的認識及養成的處事態度,受母親的影響最大,而同樣是位音樂家的祖父,在 Christophe思考方式上也留下了幾處痕跡。

對於兒童時的 Christophe,很多時候,沒有人關心他,他也不需要任何人,雖然對許多事物還無法理解,但他總是用豐富的想像力,來填補對於常人來說,只不過是平凡事物的空洞;祖父喜歡對他講自己從前的事蹟,即使 Christophe 不知道內容是否屬實,這些天馬行空的故事,加上 Christophe 自己的想像力,讓 Christophe 兒童時的世界顯得十分有趣。當父親酗酒歸來,在屋子裡發酒瘋、嚇壞孩子們時,總是母親痛心又無奈地斥責失去理智的父親;又有時因自覺身份卑微,遭到有錢有勢的孩子欺負也是如此,等一切平息了些,母親就會來到 Christophe 和他的弟弟床邊,撫慰他們。雖然孩提時的 Christophe 痛恨父親的行為,卻仍相信父親的自吹自擂,把父親當成一個天才,也當成祖父所講的英雄之一。

可是因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 - 父親,失去了在宮廷中得寵的地位,Christophe 成長的過程便是一直在貧窮中度過。懂事的 Christophe 常寧願挨餓,就是為了不讓其他家人承受飢餓的痛苦。

這段時期Christophe在祖父的引導下得到撫慰、和父親學習鋼琴、和母親患難扶持的細緻互動,都是他幼年的重要回憶,而舅舅點破了他對音樂的迷思,使他往後的音樂裡不再只有技巧,也蘊含了他的感情和思想。而他的初戀也是他青春歲月裡的一個個烙記,最先與一個貴族寡婦的女兒戀愛,這份純純的愛不久就被女方母親阻撓挑撥而告終;之後是和年輕寡婦薩皮娜心靈上不言而喻的愛情,而這份感情也在Christophe一次旅行中,因為薩皮娜猝死而結束;在這之後 Christophe 遇上了一位熱情如火的女子-阿達,他對女性的肉體接觸從此時開始,但阿達的放蕩不專,也使 Christophe 的感情再一次受到挫敗。

第二冊包括「反抗」與「節場」兩部分。Christophe 不畏權貴、肆無忌憚地批評音樂,甚至不把傳統的音樂大師放在眼裡,鋒芒畢露,也因此得罪了依靠的大公爵,也幾乎被德國社會所遺棄,此時他因為在一個小鄉村的偶發事件,逃往了巴黎,尋求一個能自由發展的新天地,但是他又失望了,報紙上滿是淫亂的新聞,人們總是交換虛偽的讚美,而真正的音樂如沒有宣傳吹噓的話,仍然不受重視,但 Christophe 經歷這種種挫折仍不屈服,他反而比在德國時,對這種惡劣的社會制度,更能泰然處之。

Christophe 的精華思想主要在第三冊,包括安多內雅特的一生、「戶內」、「女朋友們」。安多內雅特面臨父親破產自殺、母親病逝,犧牲花樣年華、毅然扛起教養弟弟奧里维的責任,曾有一段和 Christophe 心靈上的交會,至死都念念不忘這段愛情;而奧里维和 Christophe 因為死去的安多內雅特而有了親切的情誼,成為至死不渝的知己,他們思想上迸出的火花和無私的友誼令人動容,之後奧利维在暴亂中死亡,Christophe 逃往他鄉,在和朋友妻子的不倫之戀中經歷了感情與理智的掙扎後,歸於平淡。

第四冊敘述 Christophe 的晚年生活。他找到了這一輩子的真正所愛-葛拉齊雅,已寡的葛拉齊雅歷經世事且有兩個小孩,不能與他結為眷屬,兩人精神上的扶持和心靈的交匯,帶給了彼此莫大的快樂和安慰,Christophe 也在葛拉齊雅死後不久去世。這一時期 Christophe 在巴黎得到了那些以前抨擊他的人的歡迎,名氣響亮,但他卻不以為意,甚至感到悲哀,而他的成功不在於那些掌聲,而是在於他一生永不止息的堅強意志和對生命的熱情!

「每個人都有願望,
每個人都想活下去。
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但不用憂愁!
重要的是不要對希望以及生存感到厭倦。」

  

2008-06-22

Beliefs in Doing Business

Quite a good article about doing a business, hope would be useful:

信念。是的,我是要跟大家講信念。我不是要跟大家講耶穌,我是要講做生意。生意又不是宗教,這也需要信念嗎?生意雖然有別於宗教,但做生意卻不可以沒有信念。我們要相信經營方向是對的,才不致臨事猶疑、不知所措;有了信念,做生意才會有清楚明確的方向;成功在望,我們才敢作敢為。

做生意要有概念原則作指引,做起事來才有方向,才能順藤摸瓜、化繁為簡。順利推行概念原則,我們的信心也就不斷加強,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化概念原則為信念了。
要是有人問我:什麼才叫做生意?我會告訴他,做生意便是解決問題;這當中牽涉到兩個步驟:一、分析問題,找出箇中事實;二、決定怎樣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事實要有針對性,不能仙女散花、漫無目的;那便非有信念作指引不可了,否則莫說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更無從鑑辨事實。

你也許會說,事實不是客觀存在的嗎,那又何須憑主觀的信念去鑑辨?不,生意既不是客觀也不是主觀的,而是個人的。做生意,無論是融資借貸,還是招聘用人,都得要用上客觀、廣為認同的標準和知識。可是生意的點子和方向嗎?那便完全要按我們的思想、意志來作決定了。如果生意只須純粹客觀的操作,那麼做生意便是機械化的邏輯運算,沒有絲毫創造力可言,那又怎可能滿足顧客不斷改變的喜好需求?

若然大家同意我的說法,視做生意為解決問題,那麼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有問題需要解決,這也就表示了在同樣的環境裡這個問題從未被解決過,否則舊的一套辦法早便該把問題解決了。為什麼舊的辦法解決不了當前的問題?因為我們只是在 recycle 舊的知識,把舊的做法重複應用到新的問題上去,問題怎能解決得了,那麼又怎是創造?

在我看來,解決問題是個創造過程;生意上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嶄新的,故此也就不能用舊的方法來解決。這也就是說,這當中有個邏輯缺口 (logical gap),舊的知識、沿用的邏輯是不能填補這個缺口的。那又怎麼辦?我們要發揮想像力來跨越這個缺口,也正是這個原因,故此生意是個創造的過程了。

沒有人是沒有信念的,而每個做生意的人的信念也各有不同。信念是一副有色眼鏡,信念不同,人們眼中的事實亦會有不一樣的真相。有些商人以薄利多銷為信念,又有一些商人以物以罕為貴為信念;儘管面對同一樣的客觀事實,他們卻有很不一樣的經營信念,會得出很不同的結論。市場在擴充,控制產量令價錢賣得更高,替他賺到更多錢,前者認為那不是事實;後者可對此卻深信不疑。信念因而決定我們對事實的認識。

信念是生意概念的結晶品,它提供一套一貫的生意經營想法和做法,幫我們化繁為簡,更有效、更與眾不同地解決問題,讓我們的生意更具特性和克服困難的韌力。

刀不會兩頭利,信念也會形成陷阱。不管創意、本領有多大,人總有江郎才盡的一天。到了信念失效的那一天--我們便走進經營的死胡同了。

有些人可能會說,做生意江郎才盡並沒有什麼可怕,到其時改變信念不便成了?信念來自行之有效的生意概念原則,是良性循環、加強信心得出的結晶品。也就是這個原因,信念是根深蒂固地深植在我們的意識裡,不是說摔便摔得掉。

事實上人都是信念的奴隸,信念完全主宰我們怎樣看世界。不同意我這個說法?那麼你只消看看馬克思主義信徒的言行便自有分曉了。雖然經過許多年煉獄式的災難,他們對馬克思的魔法仍然堅信不移,於此可見信念把人的思想是抓得多麼牢固。

生意營商亦然。信念既提供經營上的指引,但也形成局限,障礙我們的視野看法。有一天概念的知識資源枯竭,原先的概念便完全失效了。到那個時候,生意非但再無生機,受到信念的牽制、不能自拔,就算明知過去一貫的想法和做法是個死胡同,依然無法抽身脫困。為信念積習束縛,思想不自由,因為信念是所有思想的出發點;為信念所困,那也就是身不由己了。

哪怕是至今還在主宰軟件市場的 Microsoft 吧,除了「Windows」和「Office」這兩套軟件還雄霸天下,網絡生意及其他軟件,則乏善可陳。這個巨無霸看來是困在舊的經營信念裡抽不了身了。不僅 Microsoft 是陷入了這樣的困境,跟它同存共榮的 Intel 近年同樣迷失了方向。除了個人電腦雙雄,一度光輝燦爛的 Sony 也陷入了同樣的危機,以致要把走出困境的希望寄託在不受舊的經營信念束縛的英國人 Howard Stringer(1942-)爵士的身上。

反觀今日生氣勃勃的蘋果電腦,創辦人 SteveJobs (1955- ) 要不是在一九八五年被炒魷給放逐了十二年,其間另起爐灶、搞了 NEXT 和 PIXAR,因而得到新鮮的生意眼光和頭腦,到他在一九九七年重掌蘋果電腦時,又會令公司重生嗎?

成功的生意都有個成功的生意信念。可是刀不可能兩頭利,成功的生意信念既可以成事更會敗事。

  

2008-06-19

相濡以沫

有關魯迅詩裡提及『以沫相濡』的典故,是來自『莊子』『大宗師』篇裡的一個故事:

泉涸,
魚相與處於陸,
相呴以濕,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大意是﹕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能及時離開,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朝夕相處,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餵到對方嘴里,相互濕潤以求生存。

相濡以沫一直以來,都是用來形容偉大而高尚的感情,它代表相依為命和不離不棄的最高境界。可是彼此這樣苟延殘喘,即使使人感動,還不如在江湖中彼此忘卻,又或是彼此根本互不相識,各自各的暢遊於江海湖水之間。

不過能夠在此生相遇,總比擦身而過好,重要的是能否對於世情萬事,有如以下的豁然:

   世事短如春夢,
   人情薄似秋雲,
   不須計較苦勞心,
   萬事元來有命。

   幸遇三盃酒美,
   況逢一朵花新,
   片時歡樂且相親,
   明日陰晴未定。

  

2008-06-18

此中甘苦兩心知

李清照的一剪梅,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

除了下闋: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感情,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湧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

但其實上闋:

   紅耦香殘玉蕈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也寫得不錯,寫盼望音訊的她仰頭盼望,竟產生了雁足回書的遐想。不顧夜露浸涼,呆呆佇立凝視,直到月滿西樓而不知覺。藉以傾訴相思,別愁之苦。

李清照的詞,寫思念,柔情似水,但更喜歡是魯迅的詩,以下是其中一首,寫對妻子感激之情:

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
════════════════════
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
寫於一九三四年二月三日

詩的大意是﹕我們患難與共,甘苦相知,共同度過了充滿艱辛危難的崢嶸歲月。(魯迅後十年的著作成績,超過了此前的二十年,其中就包含了許廣平的智慧與辛勞。) 在這樣的十年艱危,與妳以沫相濡 (這是另一個來自莊子.大宗師的故事) 地生活,真的苦了妳,就讓我借《芥子園畫譜》安撫妳的困倦,其中甘與苦,就只有妳、我心中知道就好了。

一般香港人對魯迅的認知,在於他所著的「阿 Q 精神」,但其實他舊學深沉,所作的舊體詩都相當不錯。這首詩是寫給許廣平(1892-1968),她是魯迅的學生,又是第二任妻子,廣東番禺人,1923 年 10 月與魯迅相識,在與許廣平結識,相愛之前, 44 歲的魯迅雖有名義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過著一種苦行僧似的禁慾生活,打算陪著朱安這個『母親的禮物』,『做一世犧牲』。1927 年 10 月,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正式開始同居生活,在舊式婚姻的囚室裡自我禁閉 20 年之後,他終於逃出來了。對於魯迅和許廣平來說,這是他們生命中最有光彩的時期。

  

2008-06-17

Krakow

看了 Prague 布拉格如詩如畫的照片,的確令人神往,它是歐洲 Czeh Republic 捷克共和國的首都,距離華沙 515 公里,如果由華沙駕車去的話,可能需要大半天的時間。可是根據波蘭本地人的建議,若曾到過波蘭的『文化首都』 Krakow 克拉科夫,就大可以不必到布拉格一遊了,不曉得是否真的如是,但近年來 Krakow 一直被旅遊雜誌稱為新布拉格,距離華沙約 300 公里,半天的車程便可到達,據說那裡少了布拉格喧鬧的遊客,多了一份歐洲老城應該有的寧靜優雅。克拉科夫的建築十分精緻,顯示出城市曾經有過的繁華。

自古以來波蘭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南北歐和東西歐商貿之路的中轉站。克拉科夫建城於 7 世紀 ,11 世紀成了波蘭首都。一個又一個意氣風發的國王在這裡建造一座又一座華美的教堂和城堡。強盛的 Kazimierz 皇朝統治期間,克拉科夫是當時波蘭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Jagiellonian University,其美麗的校園裡飄了將近 640 年的琅琅讀書聲,著名天文學家Copernicus 哥白尼就曾在那裡講學。

十八世紀,當時的統治王朝遷都華沙,一個更中心的位置,這座風光了將近七百年的城市就這樣被人遺忘了。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登陸波蘭北部城市 Gdansk,佔領波蘭,企圖把波蘭當成進攻蘇聯的基地,波蘭成了二戰中主要的戰場,幾乎所有的城市都讓德軍毀了,只有克拉科夫倖免。 1945 年,蘇聯紅軍及時趕到克拉科夫,才迫使德軍棄城而逃,歷史“赦免” 了這座城市。聯合國於 1978 年將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的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履歷,每個角落都有自己的故事 ......

2008-06-15

The Great Gatsby

在看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愛在瘟疫蔓延時』這套電影時,想起另一個電影故事 The Great Gatsby 『大亨小傳』,對於愛情,是否持之以恆的等待,就能開花結果?這個問題,有著一個不盡相同的答案。

『大亨小傳』述說一個本名為 Jay Gatspy,來自美國中西部的貧窮農家子弟,少年時一場 舞會上邂逅了,上流社會的千金小姐 Daisy,雖然曾經有個一段短暫的戀情,但 Daisy 本身就是個貪慕虛榮的女子,心底裡一直看不起 Gatspy,及後 Gatspy 去海外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Daisy 利欲熏心,嫁給了出身於富豪家庭的紈絝子弟 Tom Buchanans,然而物慾和肉慾的滿足並沒能填補黛西精神上的空虛與貧乏。


可是 Gatspy 對 Daisy 卻沒有忘情,一心努力經營自己的財富,只為了有朝一日能
與 Daisy 匹配。五年之後,他從非法的途徑步步高陞,成為一個有錢有勢,改頭換面的大亨「Great Gatspy」。沒人知道他是怎樣發財的,有人說他在禁酒期間非法釀酒發財;還有傳說說他殺過人;或者他在戰爭中是德國間諜;有人甚至說他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侄子。發財以後,他回到家鄉,探知了 Daisy 的住處,就在隔壁買了一所大宅,舉辦眾多的豪華的宴會,而且有許多人到他那裡去吃喝,目的就是想吸引 Daisy 的注意,他所想要的僅僅是『重複過去』:與他一生的愛人 Daisy 在一起。但 Daisy 已經和 Tom 結婚多年,兩人還有一個女兒。但對 Gatspy 來說,這並不妨礙他爭取 Daisy 的愛,而 Daisy 覺得自己被婚姻束縛,對自己的婚姻也有很多不滿,因此十分享受得到 Gatspy 的不離不棄的追求。

可是 Daisy 不是 Gatspy 想像中的純情女孩,而是一個愚蠢、自私、庸俗、美麗的軀殼。Gatspy 的美麗舊夢終於被打碎了,但他還在做最後的掙扎,仍對 Daisy 抱有一絲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淒慘可悲的結局。後來 Daisy 在一次酒後駕駛 Gatspy 的車時,軋死了自己丈夫 Tom 的情婦,卻與 Tom 一道密謀並殘忍地嫁禍於 Gatspy,導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闖入 Gatspy 家中並開槍打死了Gatspy,然後自殺身亡,使 Gatspy 最終徹底成為自私而殘忍的 Daisy 的犧牲品。

雖然 Gatspy 用不義的手段取得了財富,但與 Daisy 的丈夫 Tom 那樣霸道無情的財閥相比,Gatspy 的熱情與單純,是美國人逐漸失去的品格。Gatspy 從不曉得自己原來是『了不起』的,他的死看似輕如鴻毛,至少 Daisy 就從來沒有把他真正的放在心上,但在故事的終了,Gatspy 的葬禮幾乎沒有人參加,就連 Daisy 也沒有參加。

Gatspy 長久的等待,卻只能換回輕蔑與誣陷,甚至賠上性命。為所愛的女子,十年 … 三十年 … 五十年的等待是否值得?相信沒有人能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了吧。


  

2008-06-14

That's the deal ...

…… 續篇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That's the deal."

Joy 死前託孤 Douglas 給 Lewis ,叫他幫助孩子,說:「他假裝不在乎,跟你一樣。」

可是 Lewis 連自己都幫不了,他無法承受 Joy 的死。他走出喪禮教堂時,根本和 Douglas 一樣,是個茫然失措的臉。當年他講台上侃侃而談「苦難是上帝化妝的祝福。」如今當別人用這話來安慰他,要他有信心,他卻是一臉漠然的不能接受安慰。

Lewis 有很長一段時間封閉自己不與人接觸,因為他一接觸人,碰到別人用他以前,也常使用的勸勉來安慰他,他就會勃然大怒。他只想跟 Warnie 談,因為 Warnie 向來傾聽,卻不多言。

後來 Warnie 提醒 Lewis 要跟孩子談談。孩子更無助,也更需要幫助。



Lewis 在閣樓舊衣櫥前找到 Douglas 。他倆就一齊坐在衣櫥前。沈默很久以後,Lewis 說:「當年我為我媽媽禱告,以為只要我有信心,她就不會死。」孩子接著道:「結果沒有用。... 我不在乎。但我不明白她為何要死?」Lewis:「我也不明白,但我不能緊握不放,得放她走。」孩子:「你相信天堂嗎?」「我相信。」孩子說:「我不相信。」 Lewis 回答:「沒關係。」因為當年他也是這樣。孩子說:「但我好想再見她。」 Lewis 回答:「我也是。」 Lewis 終於忍不住哭了,孩子也啜泣,最後,兩人相擁痛哭。是兩個受苦的人彼此相伴、共同經歷這必須走過的創痛。

日子過去,終究 Lewis 和孩子從創痛中走出來。

Lewis 再跟學生上課,開門見山的已經不是文學象徵中的愛了,他直接問:「閱讀使人不孤獨,你相信嗎?」「不!」學生答。Lewis 說:「我也不。」然後 Lewis 再問:「愛使人不孤獨,你覺得呢?」

他帶孩子重回黃金谷,心中想著:「為何要愛?既然失去它是如此的痛苦。我在生命中有兩次抉擇,男孩,選擇安全;男人,選擇痛苦。現在的痛苦,有當時的快樂。」

Why love, if losing hurts so much?
I have no answers any more, only the life I've lived.

Twice in that life I've been given the choice, as a boy, and as a man.
The boy chose safety. The man chooses suffering.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That's the deal.

- 完 -

The Golden Valley

…… 續篇: 男孩與男人

"The boy chose safety. The man chooses suffering. "

Joy 接受 Lewis 的求婚,也意味著她有這個權利可以託孤。 Joy 當然不放心她的孩子 Douglas。

Douglas 正在經歷當年 Lewis 還是孩子、母親死了的經驗。這個曾相信衣櫥裡的魔法世界的孩子,現在摺了許願船讓船順水漂流,發現船沈了,失望又自我保護的說:「我不在乎。」他不明白何以母親生病?他將之怪罪英國這個爛國家,又很疑惑到底爸爸知不知道這件事。他像當年的 Lewis ,心靈太幼小,無法用成熟的信心信仰面對苦難,他找個理由怪罪,然後假裝不在乎來逃避。

Lewis 和 Joy 結婚了,這次雙雙在上帝面前定下誓約,彼此為對方套上戒指,Warnie 與 Douglas 都是見證人。 婚後,Joy 繼續住院治療,Lewis 往返醫院與學校,同時不忘去教堂祈禱,他跟同事說:「我本來想透過祈禱改變上帝,結果是我被改變了。」

婚姻生活

Joy 奇蹟似的能用柺杖行走了,醫生說,這原本是不可能的事。Lewis 很開心,想帶她回家,說:「能過多久就算多久」。 他們有了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Joy 讓 Lewis 走出封閉的學術生活,經歷生命中很多的第一次。

譬如,Joy 陪 Lewis 參加五月一號清晨學生的慶典活動。當 Joy 第一次跟 Lewis 碰面, Lewis 和 Warnie 帶她去學校參觀,Lewis 曾提過這個慶典活動,那時 Joy 就發現,儘管 Lewis 在牛津多年,卻未曾參加過這個活動。他倆聽詩班在天即將破曉時,從塔樓頂傳下來的歌聲,看學生歡樂的慶祝,彷彿經歷著新生的喜悅。這些喜悅,Lewis 從未經驗過。

此外,Joy 第一次被請去 Lewis 家作客,在書房,她看到一幅很美的風景畫,畫中像黃金般的陽光,灑在山谷的另一端。Lewis 說,聽說這裡叫做黃金谷,並且說:「人生就是這樣,答案總是在山的那一頭,我們得到的,只是影子。」就是在那時,他說及母親去世時的經驗。

現在 Joy 要 Lewis 帶她去黃金谷。兩人沿路上,有著簡直是前所未有的快樂。

到了黃金谷,他們才知道黃金谷不是遍滿陽光之地。因為「黃金」是威爾斯發音的口誤,其實恰好相反,它原意是「水」,是多雨之地。 他們剛到黃金谷時,只見雲層被風捲動,使一望無際的草地上,是一層陰影、復一層陽光的交替,陽光根本不在山的那一頭,它就在山谷中,跟陰影交錯出現。



後來就下雨了,兩人躲雨, Joy 跟 Lewis 談她即將死的事。 Lewis 說,不要掃興,等時候到了,我會應付的好的。 Joy 說,可以比「應付」作的更好,因為「將來的痛苦會有現在的快樂,這是個交易。」 Joy 要 Lewis 用最積極勇敢的態度面對日後的痛苦,因為它有此時的快樂,Lewis 感動的緊抱住她。

他們從春天過到夏天,而後經過秋天,最後,在冬天時 Joy 病復發了。 醫生知道這次是回天乏術。

未完待續 ......

  

2008-06-13

The answer is in …

…… 續篇: 尷尬關係

"The answer is i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答案總是在山的另一邊。"

Joy 終於帶著孩子回到美國面對現實了。

Joy 走後, Lewis 百般不順,他竟然體會到寂寞,並且覺得一切事都很無趣。這是一種心靈滿足後,一旦讓他滿足的事物被抽走,他所經驗到的心靈空洞化。他問他那老是跟他辯論的朋友:「你不覺得光陰虛度?」

許久以後,有一天, Lewis 在台上演講,講完後,赫然在人群中看到了 Joy 。他壓抑著興奮之情,前去打招呼,一再表達他的吃驚,說:「我沒想到還可以再見到你。」弄得 Joy 機智的開玩笑說:「我還沒死!我只是在美國。」 Lewis 問她怎麼再來英國沒告訴他? Joy 繼續開玩笑:「要徵得你同意?」然後看 Lewis 手足無措,便自問自答的告訴他,她已經離婚了,並開玩笑說:「你有沒有意見?沒有?那好。」

而後, Lewis 因為 Joy 已經單身,畏懼閒言閒語傷到 Joy ,反而不敢常去看 Joy ,也不敢隨意邀 Joy 來家中喝茶聊天,兩人關係反而疏遠了。

直到有一天, Lewis 去看 Joy ,問 Joy 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Joy 說出難言之隱,兩人之間正式從單純的朋友關係,進到尷尬關係。 Joy 為了維生,需要取得在英國的居留權,這居留權只能透過假婚姻取得。 Lewis 決定幫助她,「技術性的結婚」。於是兩人尷尬的、不讓任何人知道的,在法院公證結婚,見證人只有 Lewis 的兄弟。他們談妥:「假裝這事沒發生過。」因此當法院主持婚禮的法官問有沒有結婚戒指?兩人都攤手聳肩:「沒有。」

兩人「技術性結婚」,生活過去一樣, Lewis 仍舊很照顧她,但也小心翼翼不讓流言毀謗傷害到彼此。

晴天霹靂

牛津大學校慶那天, Lewis 請 Joy 來觀禮。當 Joy 在觀眾席,與 Lewis 對望,連 Lewis 老愛抬槓的最佳損友,都看的出來他倆很有點含情脈脈。 Lewis 長期活在學術象牙塔,對生活經驗情感經驗都很朦懂無知,他其實並不知道,他根本已經不能沒有 Joy 。出於他一向以來對朋友之情的崇高敬意,他也一直保護自己和 Joy 之間,是在最神聖的朋友關係中。

但 Joy 隨即情緒大大低落。事實上那時她已經生病了,但是她自己還不知道。 Joy 進到 Lewis 的研究室,開始厭煩抱怨 Lewis 的象牙塔生活、自我保護、謙謙君子作風,大家都敬他怕他,但那不是 Joy 渴望的朋友關係 - 儘管 Lewis 如此抬高這樣的朋友關係。 Joy 需要更直接更坦白更推心置腹,觸及情感與心靈深處的朋友關係。

Joy 說:「這種朋友關係你不是不明白,你只是不接受。」然後憤而離開。

象牙塔中的 Lewis ,對 Joy 情緒低落有點不明所以,事後他仔細思量,越想越不放心,決定打電話給 Joy ,也就是在 Joy 去接電話,無緣無故摔了一跤之後,才被檢查出來,她得了骨癌,而且是末期。

夫妻之愛

Lewis 知道 Joy 得了骨癌。他立刻有了一些改變,他周圍的人都知道,但 Lewis 自己沒發現。過去他談苦難是上帝化妝的祝福,他總會說,「如果上帝愛你,他一定會不忍心,恨不得代你受苦。」但他現在不知不覺有了情境涉入,不再只是旁觀上帝與受苦者之間的關係,他改成說:「如果你真的愛她,你會不忍心,恨不得代她受苦。更何況上帝。」

他發現他那上課老愛搖頭不以為然、或者打瞌睡,努力閱讀以擺脫寂寞感的學生決定放棄學業時, Lewis 去看他,心中很挫折,問學生:「「我不知道人們要從我這裡得到什麼?」學生笑他:「我第一次發現你沒有答案。」 Lewis 問:「你喜歡我無知、疑惑?」學生說:「我不像你一直看透事物。」 Lewis 嘆息道:「其實我們都只是看到事物的影子,答案總是在山的那一邊。」(註:此即電影名「The Shadow of Land」的由來。)

在醫院等候醫生, Lewis 跟她的兄弟 Warnie說:「太倉促了,擔心來不及。」 Warnie早已瞭解 Lewis ,他提醒 Lewis :「要講什麼,就趕快講。」醫生告訴 Lewis , Joy 快死了。

Lewis 守候在 Joy 旁邊,半夜 Joy 醒來看到 Lewis ,深受感動,跟他說:「其實我並不真的是妳的妻子,我們只是技術性的結婚,你不用這樣照顧我。」 Lewis 說:「那麼,我就技術性的照顧你。」 Joy 叫 Lewis 誠實告訴她,她病情究竟如何? Lewis 說:「醫生說妳會死。」 Joy 跟他說:「謝謝你的誠實。」然後自嘲:「你看我,猶太人、離婚、破產,又得癌症,苦難對我就不能打點折嗎?」她看著 Lewis ,說:「你現在看我不一樣了,眼神確定多了。」 Lewis 回答:「我不想失去你。」 Joy 也說:「我不想被失去。」

的確,善辯、每辯必贏的 Lewis,讓每一個人都感覺到,他變得憂愁、沒把握、擔憂。當 Lewis 跟同事談,不知 Joy 的孩子 Douglas 該怎麼辦?同事提醒他說:「她是你朋友,但她不是你親人!你不該操心這麼多。 Joy 還有親人。」 Lewis 突然變的很激動:「是的,我不是她親人,但我比世上任何人都愛她,我好怕失去她。」。 Lewis 流下淚來,同事說:「抱歉,我們不知道你們的情感!」 Lewis 回答:「我原先也不知道。」

Joy 的病危,終於喚醒理性過強、壓抑否認掉情感的 Lewis ,讓他知道他已深愛 Joy 。於是 Lewis 再到醫院時,作了任何人聽到都會大吃一驚的事。他跟病危的 Joy 求婚,要她嫁給他,他不要之前法院公證的「技術性結婚」,他要在上帝面前、讓上帝見證祝福的婚姻。

當 Joy 聽到 Lewis 的求婚,她問:「你想讓我在死前,作徹底誠實的女人?」Lewis 說:「不,我只是想讓自己作個誠實的人。」

當 Lewis 終於明白自己的愛情,他便決定忠於所愛,儘管 Joy 已經活不久了。

未完待續 ......

  

2008-06-12

Suffering is just ...

…… 續篇: 攪亂世界的女人

"Suffering is just the makeup of blessing 苦難只不過是化了妝的祝福。"

開始讓 Lewis 的生活失序,是一個女人 Joy 的出現。 Joy 跟 Lewis 通信許久, Lewis 感覺 Joy 彷彿十分瞭解他,問他問題都是開門見山。信中問 Lewis :「你是想作魔法師,還是想作領受魔法的孩子?」 Joy 寫詩,兄弟 Warnie 說:「她一定很難纏。」


沒想到這個難纏的女人,竟然要到英國來找 Lewis 。

兩個老光棍很怕女人,彼此相約,不要約到家裡,約在飲茶地點就好,他們以為,應付應付,這樁麻煩事就會過去。

沒想到 Joy 直來直往的美國式作風,儘管讓紳士作風的 Lewis 常很尷尬不知如何應對,但也讓 Lewis 喜歡跟她作朋友。 Joy 跟 Lewis 對談才沒多久,就一針見血的問 Lewis :「你是否一直都贏?」

所以他們兄弟違反之前約定的,在帶 Joy 參觀過牛津後,約她來家中作客。這次不僅破了例讓女性出現在他們光棍的家,更重要的是, Lewis 因著 Joy 闖入他們的生活,被她逼的放下他所有的論辯與信念,觸及他心靈深處連自己都未曾觸及的私密情感領域。

Joy 是帶著孩子來作客的,孩子興奮的去找 Lewis ,問有沒有閣樓?顯然他深深嚮往著「獅王、女巫、衣櫥」中的魔法世界,又要 Lewis 在書本上簽名。 Lewis 簽:「魔法永不消失。」 Joy 仍一派美國風的說:「好,萬一魔法消失,我們就告他。」導演安排這一段非常的重要,關鍵其後 Lewis 經歷「魔法消失」的心靈痛苦。

因為 Joy 是寫詩的, Lewis 要她唸首詩,她卻選了她自己最不愛的一首唸,她說,她不喜歡這首「馬德里的雪」,是因為她沒有去過馬德里。

就這樣,兩人談到他們之間最基本的差異,對 Joy 而言,經驗比什麼都重要, Joy 說:「閱讀讓人安全。」 Lewis 反問:「我們一定要透過傷痛學東西嗎?」 Joy 直指他的心:「你曾受過傷嗎?」 Lewis 迴避直接回答。他改用他最擅藏的理性思辯:「苦難是化妝的祝福。」

後來他們在書房, Joy 又問到這個問題, Lewis 才說,當他作孩子時,母親死了,他對天堂其實根本沒有信心,他不希望也不相信母親死了,他覺得牙疼,很希望母親來安慰他, Joy 接著他的話說:「你一直等迴廊的腳步聲,母親,卻再也不來了。」

這是封塵的記憶, Lewis 不去處理。他並不知道, Joy 的出現,將讓他重新經歷一次理性與情感、信念與經驗的斷裂。

因為兄弟倆對 Joy 來訪,都深感愉快,於是再度邀 Joy 聖誕節來過節。兄弟倆都心知 Joy 婚姻不是很愉快,否則不可能帶著孩子遠離家鄉這麼久,但是基於英國紳士作風, Joy 不談,兩人也就不問。

聖誕夜, Joy 依約前來過節, Lewis 帶 Joy 去參加牛津大學聖誕夜聚會,當 Lewis 這老光棍帶女士出現時,全場騷動。 Lewis 的一個向來喜歡跟 Lewis 台槓的好友,當 Joy 面損 Lewis 的著作, Joy 卻衷心護航,因為她的確喜歡 Lewis 的著作。 Lewis 的朋友不甘示弱接著損 Joy 的老家美國文化膚淺,言下之意,只有膚淺的人才那麼喜歡 Lewis 的著作,結果,素來直來直往、典型美國開放作風的 Joy 也不甘示弱譏損對方愚蠢。 Joy 的個性與機智,在 Lewis 和 Lewis 的朋友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當教授們歡唱基督誕生的聖誕音樂時,鏡頭帶向 Joy 的孩子,在聖樂配襯下,他跑向閣樓,神聖肅穆的走向衣櫥,光從屋頂洩下,讓全屋子籠罩在神秘而神聖的氛圍中,恰向一幅 Rembrandt 的畫。孩子期待的打開衣櫥,將手探進滿掛的衣服間,隨即探到了衣櫥壁:竟然沒有另一個《那裡亞》世界!這時,聖樂停了。Lewis 的弟弟上來,看到孩子的落寞失望。孩子說:「它只是個沒用的舊衣櫥!沒用,就該丟掉。沒關係,我不在乎。」

孩子無精打采想回家了,他想打電話給爸爸,但 Joy 不肯讓他打,兩人在餐廳中起了爭執。

Joy 哄孩子入睡後,回到 Lewis 書房,跟他說:「謝謝你不問我。」 Joy 指的是她婚姻的事,她感覺的出來, Lewis 尊重她的隱私,不多詢問。 Joy 隨即告訴 Lewis ,她丈夫有了外遇,她的婚姻瀕臨破裂,她是來英國逃避的。 Lewis 聽後只問:「我能為妳作什麼?」 Joy 回答:「作我的朋友。」 Lewis 說:「我以為我已經是了!」(在 Lewis 著作中,朋友,是非常崇高的關係。)

..... 未完待續
  

2008-06-11

Why Love ......

Why love, if losing hurts so much?
I have no answers any more, only the life I've lived.

Twice in that life I've been given the choice, as a boy, and as a man.
The boy chose safety. The man chooses suffering.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That's the deal.



以上這幾句句子,是去年在這裡,提到的一套以英國文學家 C.S. Lewis 作傳記的電影, Shadow Land 「影子大地」的最後獨白。 C.S. Lewis 就是現在正在上映中的電影 Prince Caspian 的原作者,也是兩年前電影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的原創人,電影是根據 Lewis 所作的童話故事的第一冊「獅王‧女巫‧衣櫥」而改編。

「影子大地」說的是文學家 C.S. Lewis 的真實故事。Lewis 在牛津任教,滿腹經綸,跟已退役的兄弟 Warnie 住在一起,兩個老光棍生活簡單而規則。Lewis 擅長邏輯思辯與論證,常在台上滔滔雄辯為何苦難是上帝化妝的祝福?」他已寫出一本響譽英美的童話故事「獅王‧女巫‧衣櫥」,當牛津同仁開玩笑的嘲笑這本書可從佛洛伊德學說來詮釋,Lewis 渾然忘我的談衣櫥中的奇妙世界:「打開門,不小心進到另一個奇妙的世界....這是一個 Magic, 充滿神蹟與魔法。」Lewis 講的是如此忘我,因為他篤信神蹟的存在。

導演刻意經營出來的對比,包括期待魔衣櫥展現出來的魔法世界、以及最後 Joy (Lewis 的太太) 死掉,Lewis 和 Douglas (是 Joyce 與前夫所生的兒子) 坐在舊衣櫥前面,彷彿是在經歷著魔法世界不再來的幻滅;還有男性展現的理性辯論、和女性展現出來的感性經驗;以及理性閱讀分析、與愛的經驗體會的對比;當然,還有 Joy 第一次見面就問的:「你上次輸是什麼時候?」而後 Lewis 卻因著 Joy 的出現,一輸再輸,卻使生命經歷前所未有寬度與深度。

另一個明顯的對比是,Lewis 一向在苦難主題演講中為上帝護航,最後當他自己面臨無法立刻承負下來的苦難,他對別人引用他的話,卻是勃然大怒,反倒是兄弟 Warnie 的沈默、與跟 Joy 兒子 Douglas 的相擁而泣,反而使他得到安慰。

Joy 還沒有見到 Lewis,信中就問:「你是想作魔法師,還是想作領受魔法的孩子?」這話很有餘韻,不僅說出強弱之辯 - 當 Lewis 自覺是強者時,其實最脆弱,也對比出電影最終 Lewis 的獨白:男孩,選擇安全;男人,選擇痛苦。

導演也擅長用景致處理電影主題,譬如導演多次讓鏡頭遠距離遙望 Lewis 的家,最後當 Joy 過世時,鏡頭漸漸拉遠,從 Joy 死著的床,拉到外景遙望 Lewis 的家,很有靈魂飛逝之感。當然,最棒的是黃金谷,遠非 Lewis 所認為的,其實竟然是多雨之谷;陽光不像 Lewis 想的在山谷那一端,而是陽光陰影交錯,正像快樂與痛苦在生命中的交織;與其逃避痛苦,不如看痛苦與快樂之間的綿延關係。這都是用鏡頭鋪陳景致,帶出來無法明言的意象。 

未完待續 ......

  

2008-06-09

聽雨 ......

偏愛下雨,因為通常下雨會比較涼快,只喜歡放晴的冬日,因為有點雪中送炭的意味。常想為什麼雨天有這麼多,令人悶得發愁的感傷,感覺下雨的戲碼,好像註定是幕哀傷的場景。後來試著去找個共同的答案,發現現代人在忙與盲之間奔波時,來一場雨,最好是一場大雨,才能讓人停下腳步,靜下心,好好的檢視現在的自己。

那為什麼發愁呢?大概是現代人對自己,對現實的不滿足,不滿意,所以發愁,所以總不能待到雨停,便又急急再度踏上匆忙的步伐,隱遁到自己熟悉的盲目中。雨中感到哀傷,是因為不想停下來面對自己,夜深人靜的一個人,配上下雨天,這無處可去的境地,聽著雨聲的點點滴著,那便是寂寞入侵的最好時機。此時,所有的思緒是最波濤洶湧的,伴隨著寂寞,常常是生而為人的苦處。

可是雨聲於我卻有另一般的情懷,一種蔣捷所描述的情懷: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中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雁斷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摘自『宋‧蔣捷‧虞美人』

蔣捷將這首虞美人分三小節,這三節藉著聽雨的三個不同情境,來抒寫人生三個不同階段的生活心境 : 『聽雨歌樓上, 紅蠋昏羅帳』是寫少年時光的浪蕩醉夢,縱情聲色玩樂;『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是寫中年時的名利追逐,在人海中奔波,如離群的孤雁,悲悵飄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是寫悲歡離合的歷盡,人事滄桑,年華已逝,鬢髮已白的淒涼寂寞。末兩句總結,感慨人之一生,悲歡離合的無情,和往事如煙的無奈與悲悵。

但轉念間,在聽雨的我,卻有種一生未曾有過的平靜感覺,悲歡離合是否無情,已不再重要,就一任雨聲,點滴階前,因為在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有著生命裡最美好的一切,而且在仍然活著之時,洋溢著的滿懷感激。

  

2008-06-08

不如歸去 ......

匆匆的又回到了異地,處身在市郊的旅館內,睡到中夜,半夢半醒間,抑或只是移情作用,似乎聽到一種熟悉的鳥鳴聲,不斷的說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這是杜鵑鳥的特有叫聲,是有點似國語的「不如歸去」,而有關杜鵑鳥的傳說,卻是個十分淒美的故事﹕

周代末年蜀國有位賢明的君主叫做望帝,由於當時蜀國鬧水災,久治不退,望帝非常煩惱,便下令有誰能治好水災,便將王位禪讓給他。不久果真有位異人從水中逆流而上,幫助蜀國治好了水災。望帝按照約定要將王位禪讓給他,異人卻不接受;為了遵守自己許下的承諾,望帝便偷偷離開,讓異人不得不繼承王位。

望帝離開後便在鄉間隱居,死後魂魄化為鵑鳥,所以人們便把這種鳥叫做「杜鵑」;前面加「杜」,是因為望帝的名字就叫做「杜宇」,由於望帝非帝懷念他的故鄉,於是杜鵑便不斷地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連自己的血都啼出來了,滴在花朵上,從此這花就被喚做「杜鵑花」,杜鵑花之內則的下面有點點紅點,相傳就是杜鵑啼血的結果。但事實上杜鵑鳥的舌頭又大又紅,所以啼叫露出舌頭的時候,會讓人誤以為啼出血來,事實上並不是真的啼出血來。

感情富有的詩人便從杜鵑的哀鳴中聽出了「聲聲啼血」,激發了無數文人的情懷。李商隱就有一首「錦瑟」的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的大意是﹕ 錦瑟為什麼要用五十根弦呢?因此錦瑟的每一根柱,每一條線就像年齡一樣,使我想起自己的年歲來。以前有一位莊子,天亮還作著夢,夢中迷迷糊糊覺得自己變成蝴蝶,還有蜀國的望帝,他死後化為杜鵑鳥,把自己的一片春心都寄託在杜鵑鳥的身上。茫茫的大海,在月光明亮的時候,聽說有一種鮫人能在眼中哭出珍珠來,藍田山上照著暖和的日光,藍田山裡的玉便會生出煙霧來,像這種情境,到後來才感覺值得追憶,只可惜當時卻是一片茫然不覺啊!

  

2008-06-02

榮枯總是空

誰言今古事難窮?大抵榮枯總是空。
算得生前隨分過,爭如雲外指冥鴻。
暗添雪色眉根白,旋落花光臉上紅。
惆悵淒涼兩回首,暮林蕭索起悲風。

出西郊遊古陌作(題擬)

這首詩,是由宋朝一位叫王處厚字元美的進士所寫的,他是益州華陽縣人,孟蜀廣政時進士及第,曾經遇到一位老僧,談論浮世無常,試圖參悟人世苦樂,徘徊古陌,軫懷長吟。但他在中進士後一百日左右,及暮還家,因心疾而暴斃。這首詩,後來被用作馮夢龍醒世恒言 16 卷說書時的定場詩。定場詩是什麼?是相聲演員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力,在每次演出最開始說的一首 詩,在詩的最後一句話換氣處拍驚堂木,也有在最後拍的。

詩的大意是:今古之事似是複雜無窮,但實質是好、是壞都只不過是一場空。不如在世之時,就學習高飛於雲端的大鳥,隨緣、隨份過活就好了。口裡雖說得通達,可是暗地裡也覺察到鬚眉漸白,看到落花仍會心頭火熱,臉上潮紅,依依不捨的回顧地上的花時,仍不禁感到惆悵淒涼,黃昏的竹林刮起蕭瑟的晚風,也是充滿了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