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3

Survival for the Fittest

適者生存 ,這個概念是「物種起源」裡所論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但是達爾文在書中指出,這個概念並不是最先由他提出的,在他之前有幾個博物學家 (naturalist),已有著作論及,其實相信從字面中,很多人都會明白個中的意思,而且英文的字面應該更為貼切,但我卻認為人們對於這個概念字面的理解,普遍都存在著一種誤解,就是通常都會把「最適者 Fittest」理解為, 含有相對「改良、優化、良好」的意思,甚至達爾文也有這樣的理解。

但是我卻認為最適者未必一定是「優良」的,最適者只是代表最適應某一種特定環境、特定時空的一群,如果用英文闡述好似會容易一點 the fittest may not be a good one。 如果以甴曱為例,在一個不能與外界接觸的環境中,其中有狗、有人、有老鼠、有甴曱,相互間不能互相殘殺,估計能生存到最後的必定會是甴曱,因為甴曱能以任何腐肉、糞便等維生,雖然甴曱是最低等的生物,但在這種環境下,最適應生存的必定是甴曱這種低等生物,可惜甴曱卻毫不美麗,而且更不會是優等生物。

以上的「甴曱」例子好像不是太好,好吧,再找過一個更具爭議性的例子,設想有一族人為例,生活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小島上,其中有一部份性慾强的男人,甚至具有強姦傾向,如無任何法律加以抑制、制裁,他能有下一代的機會,肯定會比性格溫文、懂得尊重女性的男人強,這種人的基因就會得到更大的機會遺存下去,他們在這種環境下,可以稱為 the fittest ,因此他的下一代的數量會增大,最後會 outbeat 其他的種族,但可惜這種人的基因連個「正常」也沾不上邊,各遑論是「優良」了。

在我來說 Survival for the Fittest 並不一定包含 improvement 的意思在內。但在創造論者來說,「人」在地球上是萬物之靈,是唯一一種生物依照神的形像創造的,有了這個假設,就變得很難接受,人是由動物變異而來,更有可能不是最「優良」的種類,而且還在不繼演化中,更有可能最終被淘汰。就正如在幾百年前,哥伯尼的時代,由於當時教會之自大心理,把人視作除了「神」之外,一切都以人為中心,因此人居住的地球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宇宙的中心了,地心說者竭力抵抗哥伯尼的日心說,當時經過二百幾年,教會才願意採立日心說,而揚棄、修正地心說,但據說在歐洲,時至今日仍有一少部份奉行原教主義的天主教徒,堅持地心說為真理。

在謮到有關哥伯尼的事蹟,令我想到,如果真理是需要修正的話,真理就再也不是真理了,所以在科學界,很喜歡用假設 hypothesis 這個字,就算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都仍然只是 hypothesis ,雖然很多人都誤會相對論已經被證實,實情是人類還未有能力用實驗來證明愛因斯坦的假切,但他的理論,能很好的解釋大部份的天体現像,但這並不意味廣義相對論就是真理,未來仍需不斷修正,所以有時對現像最佳的解釋,未必就是最終的答案。

我相當認同『亞里士多德』對真理的界定﹕「是就說是,非就說非,那便是真﹔是卻說非,非卻說是,那便是假」,因此不知道便說不知道,而不是把不知道的,說成是已知的真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