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再有機會重讀,金庸嘗試寫的一部歷史小說「袁崇煥傳」,這篇小說可能沒有金庸的其他小說裡的堆砌華美的場面,但在平實的描繒袁崇煥這個人物方面,確曾帶給我無比的震憾。
真實的事和人往往較小說虛構的情節來得更動人、更引人入勝。袁崇煥一生所追求的原則,實在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屈強氣魄,充份反證在儒家學說所培養的人中,仍能體現到一種中國人罕見的「悍烈精神」又或是李天命先生所謂的「武質文化」。
面對著權奸禍國,立了大功,反而要被逼退休,直到最後崇禎皇帝以一個可笑的「莫須有」罪名,而被一大群失心瘋的北京人,一人一口的咬死,相信當時的袁崇煥內心的痛苦比身體上所承受的還要大上千百倍。
在我初次接觸到這篇文章時,欽佩之情悠然而生,更積極培養個人的「悍烈精神」和「武質文化」。雖然袁崇煥抗清的勇氣及行為在今天已沒有多大意義,正如金庸所說明朝和清朝在管治國家上的分數根本不能相比,前者是很大的負數而後者是很高的正數。但袁崇煥所堅持的目標,以及投入烈火一般的熱情進入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都使人十分著迷。
正如一位願意代袁崇煥頂罪,遭受凌遲極刑的庶民『陳本直』,這樣形容這個他一生最敬佩的人﹕「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漢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於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
在人生過程中尋找心目中的英雄,這篇傳記提供了一個選擇給我。對於英雄的詮譯,金庸在這篇傳記結尾所寫的,我個人覺得至為感動﹕「在那個時代中,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無法想像的苦難。在山東的大饑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屍體,母親吃了兒子的屍體。那是小人物的悲劇,他們心中的悲痛,一點也不會比英雄們輕。不過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們卻勇敢地奮戰了一場,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英雄的尊嚴與偉烈,經過了無數時日之後,仍在後人心中激起波瀾。」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各位「金庸迷」對金庸的其他比較另類的小說多一點興趣,以及希望讀過這本小說的「同好」能給我一些回響,未讀過的朋友,如有興趣盡快找機會閱讀一遍,然後再在這裡跟我唇槍舌劍一番。
「袁崇煥傳」原載在「碧血劍」下集的結尾部份。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