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8

我們都曾經 ...

我們都曾經以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我們不會放棄一個人。我們不會離開一個人。我們不會讓一個人離開我們。我們不會讓那個不愛我們的人得到自由。我們不會忘記。是的,我們咬牙切齒的說:我是不會放手的。

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放手的。時日漸遠,當你回望,你會發現,你曾經以為不可能放手的東西,只是生命中的一塊跳板。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裡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人在跳板上,最辛苦的不是跳下來那一刻,而是跳下來之前心裡的掙扎、猶豫、無助和患得患失,根本無法向別人傾訴。我們以為跳不過去了,閉上眼睛,鼓起勇氣,卻跳過了。

有什麼東西是不可以放手的呢?你傾盡所以去愛她,你以為你絕對不會放手,當她要走,你又可以怎樣?失戀、失意,甚至失婚,以至我們在愛內所受的苦,都不過是一塊跳板,令你成長。我們以為愛的很深、很深,來日歲月會讓你知道,它不過很淺、很淺。

沒有伴侶的時候,即使是孤單,也可以很快樂。這個時候,孤單是一種境界。原來,所有的責任、承諾、道德、傳統、忍耐、都是孤單的源頭。

孤單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你愛上一個人的那一刻開始。所以把握最美好的時機,讓所有的孤單都變成一個美好的回憶。

  

2008-05-26

The Giving Tree

Once there was a Giving Tree (click here to listen the story) who loved a little boy. And everyday the boy would come to play, swinging from her branches, sleeping in her shades, laughing all the summer hours away. And so they loved, and oh the tree was happy. Oh, the tree was glad.

But soon the boy grew older. And one day he came and said "Can you give me some money, tree? To buy some things I've found." "I have no money," said the tree, "just apples, twigs and leaves. But you can take my apples, boy, and sell them in the town." And so he did, and oh the tree was happy. Oh, the tree was glad
  
Soon again the boy came back. And he said to the tree "I'm now a man. And I must have a house that's all my own." "I can't give you a house," said the tree. "The forest is my house. But you may cut my branches off and build yourself a home." And so he did, and oh the tree was happy. Oh, the tree was glad.

And time went by and the boy came back with sadness in his eyes. "My life has turned so cold," he said "And I need sunny days." "I'm nothing but my trunk," she said "but you may cut it down. And build yourself a boat and sail away." And so he did, and oh the tree was happy. Oh, the tree was glad.

And after years, the boy came back from both ends of the world. "I really cannot help you, if you ask another gift. I'm nothing but an old stump now. I'm sorry, boy," she said "I'm sorry, but I've nothing more to give." "I don't need very much now. Just a quiet place to rest." The boy, he whispered with a weary smile. "Well," said the tree "an old stump is still as good for that." "Come, boy," she said "sit down, Sit down and rest a while." And so he did, and oh the tree was happy.

Oh, the tree was glad.
From Shel Silverstein.The Giving Tree



捨己樹

從前,有一棵深愛著某個男孩的捨己樹。每天男孩都會來到樹下玩耍,在樹下盪鞦韆,在樹上摘果子,在樹蔭下乘涼睡覺,男孩與樹一同度過歡樂的時光。樹感到幸福,噢,樹很愉悅。


小男孩一天天的長大了,有一天他來到樹的跟前說:「樹啊,妳可不可給我一點錢?我想買我喜歡的東西。」「可是我沒有錢,」樹說:「只有果子,樹枝和葉子。但你可以拿我的果子去賣吧!」男孩果然照做了。樹感到幸福,噢,樹很愉悅。

沒多久,長大了的男孩又回到樹的跟前,對樹說:「我現已長大成為男人了,我必須要有屬於我自己的一套房子。」「可是我沒能力給你房子,」樹說:「樹林就是我的家,但你可以用我的樹枝,去建造你的房子吧!」男孩果然照做了。樹感到幸福,噢,樹很愉悅。

時光一年一年的過去了,成長了的男孩帶著憂鬱的雙眼回來了,「我感到這個地方很冷,」他說:「我需要去一個充滿陽光的地方」。「除了樹幹,我甚麼都沒有了,」樹說:「把我砍下來,拿我的樹幹,去建造一艘船,你就可以航行去追尋你的烏托邦了。」男孩果然照做了。樹感到幸福,噢,樹很愉悅。

夏去冬來,年復一年的過去了,無數個寒冷寂寞的夜晚,樹都默默的在等待。最後那個年輕人終於回來了,但是他已經白了頭髮,年老和疲憊使他不能再玩耍了,也不能出去賺錢,或是出海航行了。樹對老人說:「如你還需要其他禮物,我再也不能幫助你了,因為除了樹樁,我甚麼都沒有,對不起,我的孩子」老人面上掛著疲憊的笑容,輕聲的對樹說:「我已再沒有什麼需要了,只想有個寧靜的地方休憩。」「這倒好,」樹說:「我還有個不錯的樹樁,你何不坐下來休息一下呢?」男孩照做了。樹感到幸福。

噢,樹很愉悅。

  

2008-05-23

As Time Goes By

As Time Goes By 是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 的主題曲,有不少人往往誤會了另一首,由 Bertie Higgins 所原創的歌 Casablanca,才是該電影的主題歌。而除了歌曲動聽之外,在電影的尾段,有著一段很動人的對話:

  

Rick:  Last night we said a great many things. You said I was to do
    the thinking for both of us. Well, I've done a lot of it since then,
    and it all adds up to one thing: you're getting on that
plane with
    Victor where you belong.

Ilsa:  But, Richard, no, I... I...

Rick:  Now, you've got to listen to me! You have any idea
    what you'd have to look forward to
if you stayed here?
    Nine chances out of ten, we'd both wind up in a concentration
    camp.
Isn't that true, Louie?

Ilsa:   You're saying this only to make me go.

Rick:  I'm saying it because it's true. Inside of us, we both know you
    belong with Victor. You're part of his work, the thing that keeps
    him going. If that plane leaves the ground and you're not with
    him, you'll regret it. Maybe not today. Maybe not tomorrow,
    but soon and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lsa:   But what about us?

Rick:  We'll always have Paris. We didn't have, we lost it until
    you came to Casablanca.
We got it back last night.

Ilsa:   When I said I would never leave you --

Rick:  And you never will. But I've got a job to do, too.
    Where I'm going, you can't follow.
What I've got to do,
    you can't be any part of it. Ilsa, I'm no good at being noble,

    but it doesn't take much to see that the problems of
    three little people don't
amount to a hill of beans in
    this crazy world. Someday you'll understand that.

    [she begins to cry] Now, now...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From『Rick‧Casablanca』


故事裡的 Rick (Humphrey Bogart),犧牲小我私情,成全心愛的人 Ilsa (Ingrid Bergman) 與她的丈夫 Victor Laszlo (另一位抗敵英雄) 相偕投奔自由,讓刻骨銘心的愛情永存心中,忍著內心的痛苦,目送情人與他人遠去 ......

原來女孩根本就不認同世間會有這樣的男孩,具有這種既高貴又可親的情操,反為會認為這是不少男孩心底裡,都有這種扮偉大,從而自以為很有型的情傷基因。或者女孩一般都比較清醒而實際 (pragmatic)。但儘管這種高尚的情懷,是多麼的不切實際,可至少給男孩們,有一個對愛的衡量標準,可能這個標準門檻太高,但仍不失為一個奮鬥的目標。

有了這個仰望,男孩會想做一個感情專一的好男人,會渴望愛一個人直到永遠的。只是,太多女孩子把這個仰望粉碎了,因為沒有任何女孩愛這樣的男孩,她們覺得這樣的男孩太幼稚、太認真、沒有那種幻得幻失的情趣。於是男孩開始改變,as time goes by 變成女孩喜歡的那種嘴角掛著壞壞。開始學會說甜言蜜語而不是心裏想說的話。開始學會假裝關心,學會給女孩送小飾物討好她,學會如何追求,如何把握愛情。或者看破紅塵,遊戲情場,成為女人恨恨的那種男人。

As Time Goes By,在英文的原意上,雖說不上帶有傷感的色彩,但也不至是完全冷冰冰的 indifferent,而是蘊含了一種無可如何的無奈,就正如那些深受 Casablanca 這個故事感動的男孩,隨著時間的流逝,達致了一個相當無奈的境況:心裏有愛的時候,沒有女孩;有了女孩,卻永遠沒有了愛的感覺。

.

2008-05-21

鼓盆而歌

面對死亡,雖然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但或者可以透過對生死的態度,而令生者可以重新過活。

一般人認為:「人之生也, 與憂俱生,久憂不死,何苦也!」為免除人生憂患,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莊子的『至樂篇』中就有記載了,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據說莊子的妻子死的時候,有很多人去吊唁。莊子的朋友惠施卻看見他正蹲著, 敲著盆子唱歌,沒有一點悲傷的樣子,於是氣憤地責備他一番。但莊子卻不慌不忙地說:「當她剛死的時候,我都是十分的悲傷的。但是我經過仔細考察後,便明白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成形,形變而成生命,現在又變而為死。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全是順著自然之理。她正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在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是不通達性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可知莊子並非無情,起初對於妻子的死,也曾感覺哀傷,但想通以後,知道生死變遷,就如四季的運行,既不可改變,也不能抗拒,只好順天安命,接受現實。

莊子深深地懂得世間一切事物和人生都俱有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性, 因而以一種順應自然的態度來對待它, 從而達到超越生死、哀樂不入的曠達精神境界。 正因為如此, 莊子盡管憤世, 但不厭世; 盡管嫉俗, 但不離俗; 盡管不悅生, 但不也不逃生; 盡管不惡死, 但也不樂死。莊子從來沒有把人生的有希望寄託在來世, 而是以一種超然豁達的精神來對待現實的人生。 他無情地揭露現實人生的醜惡一面, 進而不為遺餘力地宣揚死亡的可愛之處,恰好就是在這種生與死的互相觀照中, 為現實的人生找到一種不斷更新的價值場趨向, 找出一種當下為人處世的樂觀態度。

或者對於劫後餘生者,除了寄予同情外,亦希望他們能順天安命,自無憂患之足慮。然後肯定生之價值,過著健全的一生,乃能享受圓滿的死亡,由此而肯定死的價值。故莊子『大宗師篇』說:「善吾生者乃善吾死者也。」

  

2008-05-19

Nature Indifference

巴蜀地震,死傷枕藉,災場哀鴻遍野,人人都遭到了在風調雨順的年月中,所無法想像的苦難。在大災荒中,丈夫在死掉妻子的屍體旁痛哭,母親哀求救援人員拯救受重傷的兒子,看著這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情境,誰人不會慨然質問,如果真有一個造物主,為何會對此而毫不動容。 上蒼對一切生物,是否真的只有無止境的無動於衷 (There is no limit to nature indifference to the pain of all living creatures.)? 似乎再難以文過飾非的解說:這些苦難只不過是造物主,對祂所創造之生物的一種試練了吧。

有關人與造物主的關係,記得有一套 Harrison Ford 的舊戲:2020,Blade Runner,國內把它譯做「銀翼殺手」,是一部科幻電影,但對造物者的控訴,對苦難的因由,的確觸動心弦,看完後總有所感,『人生在世,所為何來?』,大有陳子昂的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概。

故事發生在 2019 年的洛杉磯,美國最大的生化企業泰瑞公司,創造出了高科技的結晶 — 複製人。它們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智慧和感覺,甚至在體魄上更勝於人類。它們被用於開拓外太空,幹最累、最危險的活。但是漸漸地,這些複製人竟然產生了自我意識,為了向他們的造物者:Tyrell 泰瑞公司的創辦人,尋求苦難的原因與更長的壽命 (複製人的使用期限僅有四年),他們起來反抗。



一場暴動後,它們被宣判從地球上消失,如果再被發現,格殺勿論!一群複製人冒險回到地球,尋求解除苦痛以及生存的方法,因為它們的機械能量即將耗盡,隨時會死去,於是洛杉磯銀翼殺手小組派出精英 Rick Deckard (Harrison Ford) 去追殺它們,而複製人的罪名卻是:妄想成為人類?!但是 Deckard 迪克與美麗的複製人 Rachael 麗歌發生感情,他開始左右為難……

這部電影對於生命、對於造物者那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於人生存的意義,片中都有極其深刻但又隱晦的呈現。

想像人類有機會在造物主跟前對質,質問衪為何創造了我們,但卻要我們受苦受難,就像這次巴蜀地震,要所有生物歷練生離死別,這一切一切,又是所為何來,所為何來 ......

  

2008-05-17

Love begins with a smile ...

Love begins with a smile, grows with a kiss and ends with a tear.

從相識開始,便知道會與妳分離。

人長大了,習慣離別,那知揮揮手說聲後會有期,卻往往變成天各一方。回首歎一切,還抱怨錯在緣份,根本彼此未懂愛。

這個城市己沒有期待和不期待,大家擦身愛過,假裝瀟灑再上路。

縱使淚流過,心刺痛過,繼續尋找痴心一吻。

朋友勸我要盡情;今日是今天,明日是明天,要愛便愛。我不怕開始,只怕結束,沒有力氣去面對那種死去活來的痛楚,那份負傷狂泣的空虛。

愛情是一生一世的事業,有人負了債,逃之夭夭,有人破了產,又馬上東山再起。羨慕共赴殉情的男女,再也沒有誰欠誰。

不能夠愛想愛的人,偏偏她常在眼前,是一種非份的浪漫,可惜,愈陶醉這份感覺,就愈痛苦。從不強求,只是不甘心一次又一次地輸給自己。留不住妳在身邊,一定是我的錯。

妳走後,我會仍舊任性地浪費生命,半醉半歌過一天。思念和回憶,成為放不開的包袱,方知寧願錯愛妳,比錯過愛妳好。

其實我從來不是妳的夢想,有緣彼此微笑過,我已經心足。如果遠方的妳找不到明天,吩咐不息的風吹來,我會聽到妳的名字。人生無常,不敢保證等妳回來,只能答應,再遇便再愛。

  

2008-05-16

生之概

人生短促 寒暑七十
如花一現 失於杳然
天地不仁 活如芻狗
苦多樂少 意願何期
壯志凌雲 無足充飢
見識淵博 何以蔽體
豁達知命 一事無成
退隱以閒 歿而遺恨
既無負託 不如坯土
生既無歡 死亦何苦
前路茫茫 心如懸旌
概當以嘆 奈何如生
  
寫於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九日
  
有感於巴蜀地震,想起了《 老 子 》的一句說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於是又想起了少年時曾寫過以上的一首詩。上天對世間萬物的榮衰,非但說不上什麼仁慈或不仁慈,更根本是不聞不問,甚至毫不上心 。
  
「芻狗」是什麼?根據林語堂先生《當代漢英詞典》的注釋,那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人取作祭祀用的;用完以後,隨便拆除,隨便拋棄,絕不愛惜牠。」
  

2008-05-13

莊周夢蝶

有關道教,根據有限認知,是唯一個源自中國本土的宗教,佛教是來自天竺印度,明教或拜火教是源自波斯,基督教或天主教則來自歐洲。『道』最初只是一種哲學思想,源於老莊天人合人的理念,之後受傳統鬼神崇拜同民間巫術影響,弄至滿天神佛,又玉皇大帝、八仙、呂祖不一而足,這是後來的事。現時的道教徒主張通過敬天法祖、利物濟人之心志與行為,去學道、修道與行道,最後達致天人合一;其各宗派公尊中華民族傳說中的共祖黃帝為始袓,並尊奉古代哲學家老子為師尊,稱為『道祖』。

不過追源索本,老莊的思想理念,一點也不落伍,有關莊子『莊生曉夢迷蝴蝶』的齊物論,更是值得深思,原文如下﹕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
   蝴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摘自『莊子‧齊物論』

意思是﹕某一個夜晚,莊子在睡夢中,化身為蝴蝶,當下就在花園中,隨心所欲的來去飛舞,感覺生命歡暢自在,而忘掉了原初名叫莊周的那個人。沒多久,他在睡夢中醒覺過來,又赫然發現自己還是本來那個名叫莊周的人。在這一時刻,莊子的心中忽然閃現一個大問號:

   是剛剛莊周夢為蝴蝶,
   還是現在蝴蝶夢為莊周呢?

人生到底那一段是夢,醒覺與夢幻之間,真的可以截然二分嗎?

不論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人生不能在此依止停靠,因為夢境再灑脫適意,總是虛幻不實,莊周與蝴蝶終究要覺醒,而回到真實的世界來。所以,莊周與蝴蝶,必定有自家的本份。也就是說,莊周還是要回頭做莊周,蝴蝶也得回頭做蝴蝶。此等蛻變轉化,莊子說是『物化』。

『齊物論』以『喪我』發端,而以『物化』終結,正點出了平齊萬物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就是作為人類,不會僭妄認為自己就是萬物之靈,是唯一依據上帝形象被創造的生物,如信奉西方宗教人仕之流,可以操控蒼生;亦不會對天下氣候的一切不利變化,如現代環保人仕之流,都負上不必要的罪惡感。人就是與一切生物平等的生活著,為自己的生活謀取最為舒適的途徑,過程中不惡意破壞殘殺,那麼是人、是蝶分別也不太大了吧。

   

2008-05-10

Another Paladin

除了項羽,另一位如薛西佛斯 Sisyphus 般,令人五體投地佩服的人物,算來非明末抗清主帥袁崇煥莫屬了吧,雖然不大認同他對明室的盡忠,因為當時阻止滿清入關,在今天已沒有多大意義了。整體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後者是相當高的負數。對於滿洲人入主中國一事,近代的評價與前人也頗有改變。所以袁崇煥的功業,不免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漸漸失卻光彩。但他英雄氣概的風華卻永遠不會泯滅。

袁崇煥出生在廣東東莞縣,在閱讀他所寫的奏章、所作的詩句、以及與他有關的史料之時,時時覺得似乎是在讀古希臘劇作家攸裏比第斯 Euripides、沙福克裏斯 Sophocles 等人的悲劇。袁崇煥真像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氣,和敵人作戰的勇氣,道德上的勇氣。他沖天的幹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在當時猥瑣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顯得突出。

當時他正確的戰略決策無法執行,朝政越來越腐敗,在魏忠賢籠罩一切的邪惡勢力下做官,天天都可以送掉了性命。關外酷寒的天氣,生長於亞熱帶的廣東人實在感到很難抵受。在這期間,袁崇煥從廣東招募來的人員中有人要回故鄉去了,臨別時問他:你留在這裏繼續擔當艱危呢,還是回鄉以求平安?他寫了以下的一首詩回答。自己也曾一個人在內地,也有過這樣的一種情懷:

邊中送別
══════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意思是:我和你曾同生共死,我的內心你還不明白嗎?又何必問安危去留?我在這裏奮不顧身,本來不是為了富貴。故鄉的親友們如果問起,請你轉告:邊界還沒有平靖,我只有感到慚愧,當然要繼續幹下去。

可惜結果在打勝了幾場主要的戰役後,他還是給魏忠賢一黨逼退。袁崇煥離開甯遠時,心中感慨萬千,可想而知。那時他還只四十歲左右,方當壯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負的時候。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屬將士既感詫異,更是忿忿不平。他寫了一首詩給一個部將:

南還別陳翼所總戎
════════════
慷慨同仇日,間關百戰時,
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
麋鹿還山便,麒麟繪閣宜。
去留都莫訝,秋草正離離。

詩中說:我們慷慨同仇,間關百戰,功勞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我的苦心,卻只有後人知道了。建功立業固然很好,回家休養也是不錯。對於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罷。這首詩顯得很有氣度。

其中『功高明主眷』這一句,不免含有苦澀的意味。天啟決不是明主,天下皆知,天啟皇帝熹宗捉了幾年迷藏(他初做皇帝時,愛和小太監捉迷藏),做了幾年木工(不是做皇帝),天啟七年八月,在二十三歲上死了。天啟的兒子都已夭折,有些后妃懷了孕,也都被客氏和魏忠賢設法弄得流產,所以沒有兒子。由他親弟弟信王由檢接位,年號崇禎。朱由檢當時虛歲是十八歲。但袁崇煥仍感念天啟對他的知遇之恩。他心中明白,天啟是個昏君,可是對待自己實在很好。

離職回鄉時,他到了廣州,去光孝寺遊覽,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平殺人甚多,和環境大不調和,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調和而已。英雄豪傑,一往無悔,卻也無須對菩薩低頭,不必對殺了該殺之人有甚麼遺憾。

過訶林寺口占
═════════
四十年來過半身,望中祇樹隔紅塵。
如今著足空王地,多了從前學殺人。

這首詩令人想起了一首歌:以父之名,很有一點相類的味道。而袁崇煥曾這樣的形容自己:

   予何人哉?十年以來,
   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不得以為夫,
   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
   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裡一亡命之徒』可也。




  

2008-05-07

關愛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
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摘自『唐‧義淨法師‧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這裡所指的愛,相信不只是指男、女間的愛情,而是泛指一切對人、對事的關愛,因為關心,所以有憂慮,因為關心,所以有恐懼,人生一世,似乎都不可能走出這樣的一種循環,就有如彿經裡獵人與鹿的故事,因為無常,因為關愛,結果有母親離開兒女的苦痛,又有兒女失去母親的恐懼:


有一母鹿,在覓食時候,撞到個獵人,獵人把她捉住,準備殺死她,於是母鹿叩頭哀求,說道:『我生二子,幼小無知,不會尋覓水草。乞假片時,使我告知孩兒覓食之法,決當回來就死。』獵人不許。母鹿苦苦哀告,獵人心動,縱之使去。

母鹿尋到二子,低頭鳴吟,舐子身體,心中又喜又悲,向二子說道:『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會合有別離,無常難得久。今我為爾母,恆恐不自保,生死多畏懼,命危於晨露。』二鹿幼小,不明其意。於是母鹿帶了二子,指點美好水草,涕淚交流,說道:『吾期行不遇,誤墮獵者手,即當應屠割,碎身化糜朽。念汝求哀來,今當還就死;憐汝小早孤,努力活自己。』


母鹿說完,便和小鹿分別。二子鳴啼,悲泣戀慕,從後緊緊跟隨,雖然幼小奔跑不快,還是跌倒了重又爬起!不肯離開母親。母鹿停步,回頭說道:『兒啊!你們不可跟來,如給獵人見到,母子一同畢命。我是甘心就死,只是哀憐你們稚弱。世間無常,皆有別離。我自薄命,使你們從小便沒了母親。』說畢,便奔到獵人身前。
兩小鹿孺慕心切,不畏獵人弓箭,追尋而至。獵人見母鹿篤信死義,捨生守誓!志節丹誠!人所不及;又見三鹿母子難分難捨,惻然憫傷,便放鹿不殺。三鹿悲喜,鳴聲咻咻,以謝獵者。獵人將此事稟報國王,舉國贊歎,為止殺獵惡行。

摘自『佛經‧獵人與鹿』
  

2008-05-06

Till We Have Faces ......

「裸顏」是 C.S. Lewis 所寫的一本書,所根據的,是一個希臘神話故事 - 邱比特與賽姬〈Cupid and Psyche〉。故事是這樣的:邱比特和賽姬結婚,邱比特只在半夜出現,不讓賽姬看見他的臉。賽姬有兩個姊姊,因為妒忌賽姬婚後的幸福與富裕,以丈夫一定奇醜無比為由,誘引賽姬半夜偷看夫婿。結果賽姬看到自己俊美無比的丈夫的臉,卻因不信任丈夫,永遠的失去了丈夫。

故事發生在一希臘時代的小國。這國家敬拜一神,名叫「安姬」。「安姬」是一個石頭,凹禿不平,是一個沒有臉的神,也可以說是有千張臉的神。這神被百姓膜拜,卻從不出聲。以至於百姓必須以自己的領悟,猜想神的心意。負責宗教事宜的祭司在接觸神的過程中,說:「神的事,說的越清楚就越離譜。我們從神所得,是生命和力量,而非知識和言語。」



安姬有一個特點,就是人對安姬存怎樣的心,安姬就怎樣來回應他。故事中有一個十足理性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狐」,對他而言,安姬是不存在的,奇怪的是,安姬也從不回應他。賽姬的姊姊麥雅認為「安姬」是邪惡醜陋的,結果「安姬」果真奪走了他的妹子賽姬。單純想得安慰的村民,的確從安姬得到安慰。而心地純真的賽姬,想像安姬是絕對善良的,結果她這一生都經驗到「安姬」的美好。

沒想到有一天這國家發生了天災瘟疫,負責宗教事物的祭司在問神的過程中,得知需有人為百姓的罪獻祭,用當時人能理解的話來說,是「神要娶新娘」。神選上了最純潔,最受百姓愛戴的賽姬。幾經賽姬的姊姊阻止無效,賽姬終於還是被帶走了。奇怪的是,賽姬被帶走以後,天災瘟疫果真離奇的消失了。

賽姬的姊姊麥雅,因為長相奇醜,自小不被疼愛,對神的理解是「神是邪惡的」,後受家庭教師 - 一個希臘人名叫「狐」- 的影響,認為這世間不可能存在神。所以她認為賽姬一定是在百姓的迷信中被害死了,打算為她收屍。 沒想到她卻找到了賽姬,不但如此,更發現賽姬幸福快樂,賽姬不願回家,想要跟神一直在一起。麥雅怒火中燒。

最糟糕的是,賽姬不知神的長相,竟然也可以如此快樂!而麥雅一直要求的是:好歹知道神的長相再快樂不遲!因此麥雅要求賽姬想法試探神,知道神的長相─是強盜?浪人?醜八怪?青蛙?...否則為何不讓賽姬知道自己的長相?

但賽姬和姊姊麥雅很不一樣。

她一出生就美的叫人疼愛。而且天真浪漫,心地善良。最特別的是,她對神有一種單純的信心,自小每回跟姊姊談起他們想像中的「安姬」神,賽姬都是將安姬想的美好無比。

儘管賽姬被神選中獻祭,臨去前,偶而會浮現「萬一沒有神,這一切都是假的?」的恐慌,卻仍能說出「或者,神真的存在,但不會做這些事(指需要人諂媚巴結獻祭)。即使會做這些事,這些事也不會像表面看來那樣!」

其實賽姬純潔的心中,很早就得知救贖的奧秘。她說:「如果我不死,怎能替葛羅全境付上贖價呢?而且,如果我要去的地方是神那裡,當然必須經過死亡。被神吞吃,也許和與神結合沒什麼不同。實際的情形,我們不瞭解,一定有許多事,連大祭司和狐都不知道。」

她又說:「神要人的血,並且指明要誰的,真的是像表面上那麼邪惡嗎?如果祂選中別人,那人一定會嚇死.... 但他選中我,我不是為此預備好了?早在 孩提,我就憧憬到陰山去,去找出一切美的源頭... 那是我的家鄉,真的,此刻 我覺得不是在『離去』,而是在『歸回』。」

姊姊麥雅前去收屍。 沒想到麥雅發現賽姬活的很好很快樂,更離奇的是,她知道與神同住的奧秘,她看見許多平常人看不見的美好事物,不僅是外在的宮殿,也看見心靈中與神同住的美好。



她跟麥雅說:「你可不是以為我現在有了丈夫(指與神同住),就不愛你了吧?多麼希望你能瞭解, 這只會使我更加愛你,更加愛每個人,每個事物。」她看見美好,麥雅看不見,麥雅只覺得賽姬離開她,傷心極了。

姊妹相見直聊天到晚上,按照往例,妹妹不能見神的長相,姊姊也必須離開。因此姊姊在和對岸暫住,等天亮再下山。

就在次日天方破曉,姊姊去河邊洗臉,突然,神向她顯現了。神將賽姬所住的皇宮在晨霧中若隱若現的浮現出來,要讓麥雅知道,光從皇宮就可知道神的確如賽姬所說是榮美無比的。

但很可惜,麥雅還是將那清晨的異象從腦海中排除了!她不願站在經驗過神「顯現」的基礎上,突破自己信心的限制。

麥雅第二次見賽姬時,是懷有企圖而去。她要求賽姬證明出神的美好。「只要拿燈照一下神,看看神長什麼樣子!」麥雅說。

賽姬不想證實。她說她羞於違抗神。她說麥雅抹黑神,其實是在抹黑並折磨自己的心靈。並說:「神決定怎麼做都有理由的。我憑什麼要知道呢?」 最後麥雅拿刀出來以自己生命相逼。賽姬不得不服。賽姬說:「你的確讓我領教了一種我從未見識過的愛,就像窺入一座幽暗的無底坑一樣。這種愛是否比恨好,我實在不知道。喔!麥雅,你知道我對你的愛根深蒂固,便利用它做工具。我開始覺得我從未認識你。不管以後發生什麼,我們的情誼算是從此斷絕了。」

賽姬對麥雅的「愛」的真正認識,不只是因為麥雅的暴露弱點,更是因為賽姬與神同住,開始知道另一層次的愛是什麼了!但她仍決心為姊姊去試探神,走前說:「並非因為我懷疑,我這麼做是為了你。.... 我信的過祂!」

但賽姬因為試探神,還是遭到了放逐,流浪並受苦。姊妹再也沒有見面。麥雅是死前才知道,賽姬的流浪是她第二次承擔救贖。第一次是為眾百姓,第二次就是為姊姊麥雅。她將姊姊試探,懷疑,抱怨,苦毒神的罪罰,都承擔在流浪受苦的使命上了。也因此,最後姊妹終於在天上,同在神前相會,姊姊透過妹妹的承擔,終能也經驗與神同住的喜悅。



但很可惜的,姊姊這一生,直到死前都不知道這救贖與神慈愛的奧秘。她用她這一生不停的控訴神。

她一直以為她要控訴的是:「為何神不清楚顯現自己?為何不清楚說祂要賽姬做什麼?為何不清清楚楚的說明神自己的心意,讓人可以相信祂?」

她恨神不清楚明示自己。直到晚年,麥雅透過人生歷練才發現她真正的問題關鍵:不是神向她隱藏神自己,而是她向自己隱藏了最深處的自我,她沒有瞭解自己。她最後明白何以她這麼愛賽姬,夢中卻老出現賽姬與她為敵。原來她處心積慮要賽姬試探神,是為了無法承受賽姬將愛轉移,她的佔有欲使她妒忌極了!便無視神曾讓她看見皇宮,仍要賽姬探神。她要拆散神與賽姬,使賽姬重回自己身邊。她愛賽姬真正的實情是她太愛自己,因此她必須佔有。

她終於明白人若不清楚自己的隱匿性,神是無法顯明自己的。所以她最後說:「除非我們的面目顯現出來,神如何與我們面對面?」

跟神最真誠的面對面,就是透過信心。所以這故事取名叫「 Till we have Faces 」,以 Faces 做 Faith 的音轉。這正是賽姬很早得知神真相的原因,因為她有信心。

  

2008-05-02

Sisyphus 薛西佛斯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位很著名的悲劇人物 - Sisyphus (薛西佛斯) 。Sisyphus 是希臘神話中風神之子,由於他蔑視眾神,私自引水源幫助人類,因而開罪了主神 Zeus (宙斯),受到諸神的制裁,註定承受可怕的永世懲罰。

依照希臘神話的說法,主神 Zeus 給 Sisyphus 的懲罰是,只要他能夠將一塊大圓石從山腳下推到山頂,他所觸犯的『罪』便能得到赦免。這個看似簡單的懲罰,其中卻潛藏著無限的玄機,因為當天一亮,面對判決的 Sisyphus 便迎著曙光,開始推動巨石朝山頂邁進,幾經艱苦勞累,終於在日落黃昏時,將巨石推上山頂,原本以為『罪』已獲解除的 Sisyphus 就在鬆手、喘息的一霎間,巨石卻又一咕嚕地滾到山。第二天晨起,Sisyphus 又得從頭開始,同樣的情況,就在 Sisyphus 推著巨石抵達山頂之際,巨石卻又滾落山底。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推石上山、下山的過程中,希臘神話說 Sisyphus 承受著主神 Zeus 所定下的永世懲罰:『 一個充滿勞累、無奈,且是永無止盡的重複。』



面對這種生活的荒謬,有的人選擇「生理性的自殺」,有的人選擇「哲學性的自殺」。前者是自毀自滅,說明生活的意義已全部喪失,是一種消極擺脫荒謬的方法;後者是將荒謬歸諸於上帝,從神的撫慰中獲得庇護。儘管有各種自殺的理由,生理的自殺仍然沒有必要,這種逃避是對生活的一種褻瀆,也無法恢復生命的尊嚴;而歸順上帝卻是對人類理性的否定,對人類現世生活的否定。

   面對荒謬的最好方法就是反抗。
   當面對生命的荒謬與無奈時,
   最佳的策略不只是逆來順受而已,
   而是以不斷的努力來展開持續的反抗。

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是的,Sisyphus 是幸福的。Sisyphus 瞭解他是無法與天神匹敵的,他放棄任何可能會成功的幻想。Sisyphus 必須接受這塊巨石就是他生命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一旦這麼想,Sisyphus 就成為一個終極的英雄。Sisyphus 開始瞭解只要他擁有承受懲罰的能力,不斷重複地推動巨石,在這場『偉大天神』對卑賤草民的對抗中,他已然獲得勝利。每天黃昏,當 Sisyphus 拖著疲憊的身子,親眼目睹巨石滾下去時,他是幸福的;而在每天清晨,當 Sisyphus 再度鬥志昂揚把自己的臉貼向巨石時,他也必然是快樂的;這是因為他宣示了,對於『偉大天神』與無可違逆命運的一種不屈不撓的反抗。當天神 Zeus 自以為祂在作弄 Sisyphus 時, Sisyphus 卻在心裡嘲笑著『偉大的天神』,並且打敗了死亡的誘惑。

"The struggle itself towards the heights is enough to fill a man's heart. We have to imagine Sisyphus happy."
「單單朝向高處的奮鬥本身,就足以填滿一個人的心靈,我們必須想像薛西佛斯是幸福的。」

Extracted from Albert Camus


  

2008-05-01

Paladin

在眾多的歷史人物,唯獨折服於項羽一人,傳說項羽眼睛是雙瞳,而且是橫的雙瞳(兩個瞳孔橫長於一眼內),而舜則擁有直的雙瞳(兩個瞳孔直著長於一眼內)。有雙瞳的人,其五臟六腑異於常人。如果早生二千年,想必會追隨麾下,供其差遣,死而後已。


可惜正史對項羽的評價,不是很高,司馬遷的史紀,描述項羽小時學武,不學搏擊,要學萬人敵,好像有點好高鶩遠.及後的鴻門夜宴,又把項羽描繪成一個有勇無謀,又充滿婦人之仁的莽夫.但奇怪的是,另一方面史紀在營造項羽面對困難時,那種豪氣干雲,義薄雲天的情景,卻總是描述得很有氣魄,令人為之神往。在項羽本紀的開頭,便這樣的形容:


   「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大膽猜想:由於史紀是漢朝的產物,當然不想把漢高袓的對頭人,描寫成一個有情有義的霸皇,很可能會給原作者司馬遷壓力,又甚或改寫其中的章節,以乎合漢室顏面體統,但史紀的原作者司馬遷,卻又曾受到漢室的惡待 (因李陵之禍而受腐刑),可能因而痛恨漢室,另方面又非常祟敬,這位楚國先烈英豪,而又刻意把項羽的英雄氣概表露,影射劉邦的不濟。這形成了一個相當矛盾的局面,因而生出了對西楚霸皇種種充滿矛盾的描述。


個人認為項羽本紀所描述的情節,比較希臘史詩《伊裏亞特 Iliad》記述赫克托 Hector 和亞契力斯 Achilles,在木馬屠城記中的故事,實在不遑多讓。兩個故事都是悲劇,悲劇的主角常是英雄,而悲劇的結局也往往是英雄的死亡 - 這讓人平添許多感傷。但是感傷之餘,悲劇的結果往往使人們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因為英雄之死對我們的心靈的震撼太大了。


英雄的悲劇就存在於英雄的信仰和性格中,為什麼往往是英雄身上潛伏著悲劇性的氣質和性格?這也許只有上天知道。英雄之所以稱為英雄,就在於當面臨可怕的命運的詛咒和死神的威脅時,不像常人那樣膽怯畏懼並選擇逃避,而是坦然的加以接受和面對,有時甚至是主動向厄運和死神伸出雙手。是什麼使英雄做出這樣的選擇呢?惟有心目中真實、偉大而崇高的情感與信念。


英雄之為英雄,就在於能忍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痛苦,當面臨殘酷的現實和不可改變的命運時,英雄不自暴自棄、自悲自憐,而是積極抗爭、奮戰到底 - 即使明知力量對比懸殊仍不放棄,直到戰鬥到最後一息。


英雄還擁有承認失敗的勇氣,而不會因一己之私,為求苟延殘喘,而再使『天下匈匈』......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在烏江畔的項羽已經認命了,人在該承認失敗的時候就要承認,這是紳士的氣質。承認失敗的人就會真的失敗,這是悲劇的鐵律。在被圍困時,項羽對剩餘的將士,說了一段很有氣魄的說話: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決戰,必三勝之,
    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意思是: 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
     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鬥,
     未嘗一敗,所以才稱霸天下。
     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我滅亡,
     不是我用兵武略的失誤啊。
     我今天當然是要一決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
     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
     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
武略的失誤


當面臨具有壓倒性的不可戰勝的敵人時,毫無膽怯之心,反而豪氣萬丈;即使明知不敵,也盡全力證明自己。項王之勇武和真誠、以及尚義自責,而不是怨天尤人的可敬性格,讓人欽佩。死亦何所懼,要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順天命,盡人事,雖死猶榮!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有所追求的,有的圖義,有的圖名,有的圖利,有的圖榮,有的圖智,但是,最大的一部分人卻是圖生,『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即是常人一生的寫照。換言之,不管大多數人追求什麼,都難逃『貪生怕死』四個字,普通人實在將生命看的重於一切!


可是,真正的英雄,卻能超脫生死之外,將自己投入到偉大的事業中去。正所謂:『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而英雄的結局,也往往是個悲劇,在悲劇中探討人生的價值和社會存在的意義應該成為我們當代人的值得深思的事情。


在那個戰亂時代中,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無法想像的苦難。在大饑荒中,丈夫吃了妻子的屍體,母親吃了兒子的屍體。那是小人物的悲劇,他們心中的悲痛,一點也不會比英雄們輕。不過小人物只是默默的忍受,英雄們卻勇敢地奮戰了一場,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英雄的尊嚴與偉烈,經過了無數時日之後,仍在後人心中激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