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金融海嘯同 1929 年的大蕭條比較,有人認為,這一次的情況比大蕭條更嚴重,因此其後果也一定比大蕭條更嚴重,這種說法忘記了這個「人」 字。雖沒比較過兩者的初始條件,也許這一次的初始條件比諸 1929 年時更惡劣,也說不定。但現在和當年有著最根本性的不同﹕當年是金本位制,現在不是。更有甚者,在當年的金本位制下,美國和全世界的政府還採用了緊縮的貨幣政策,因而產生了大蕭條,造成民不聊生,資源錯配,在美國等大國也出現饑荒餓死人的慘事。相反,現在的美國卻大開銀根,因此可以斷言,大蕭條不可能發生,這即是說,1929 年的情況在這一次的衰退中,不可能再出現。
再者,簡單來說,大蕭條是在下列兩種情況下發生﹕
- 基本結構的改變,例如天災,人禍如戰爭戰後,國家的基本戰略地位的改變,等等。
- 當衰退發生時,有很少的可能性會變成蕭條,但只有在政府採用了錯誤的金融政策,即是緊縮政策之後,才會由蕭條變成大蕭條。
加上現在實情是政府不可能坐着不動,它會不停調整救市措施細節,邊救邊改,務求「唔啱做到啱」。以中國為例,我們不停辯論「四萬億」和「保八」的各項細節,縱使數據中有多少水分,投資有多少因貪腐流失,可肯定的是這道救市力量巨不可擋。一個肯聽外間意見、擁有足夠資源的政府下決心做好一件事,假以時日,必定可把這件事做得好。最近幾個星期,多國政府分別公布經濟見到曙光的消息,相信就是救市措施見成效。
不是想把一些大事情簡單化,淡化危機意識,但鼓勵大家要冷靜思考問題。沒有危機,我們不懂得驚,但驚可凝聚由人發出的一道力量,這道力量可化解很多危機。這是一個矛盾:當政府和人民懂得驚的時候,我們其實不用太驚;當政府和人民不再驚的時候,這場危機可能真是危機。
補白:
華爾街股災後,AIG 這家美國最大保險公司,也面臨財困倒閉,BBC 走訪芝加哥期貨市場的出市員,詢之以重整金融市場之道。這個三十來歲出市員的一番說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這樣說的:『從事我們這一行的,都是二十歲出頭的人;到我這個年紀,已經算是老經驗的了。我們何曾見過什麼場面?要重建秩序,首要工作是找上了年紀、識得驚的人坐鎮。』
格林伯格已八十三歲,他當然識得驚,要不然,他又豈能在四十年間建立舉世無雙的保險王國?風高浪急之際,沒有了個像他那樣識得驚的人掌舵,難怪短短三年間這個王國便分崩瓦解了。平心而論,置 AIG 於死地的元兇是 Eliot Spitzer 這個人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